俯瞰中国花卉博览园。记者 李靖 摄
各色菊花吸引了游人驻足拍照。 记者 李尚 摄
中国花卉博览园。记者 李尚 摄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银川阅海之畔的中国花卉博览园(以下简称“花博园”)内,第十四届菊花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步入这片花的海洋,菊花的芬芳与色彩瞬间将人包围,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秋日仙境。花博园不仅展示了千姿百态的美景,更以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城市发展变迁,成为了银川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艺术与创意的盛宴
步入花博园南大门,沿中轴线漫步,长达一公里的菊花长廊两侧,金黄、雪白、火红等各色菊花交织成绚烂的秋日图景,每一步都沉浸在秋的韵律与视觉、嗅觉的双重享受中。
深入展区,技术员张颖介绍,今年菊花展精品荟萃,总计300余种、4.5万盆菊花,包括独本菊、标本菊等,竞相绽放于南大门中轴线及两侧。精品区,绿安娜、猫眼小菊等新品种,花朵硕大、色彩鲜艳,彰显银川风情。主展区则更加注重艺菊造型与创意,如菊韵、和谐一家亲等绿雕作品,巧妙融合菊花,展现艺术魅力。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绿雕作品融入创新元素,如中国结上扦插小菊,生动立体;三个小蘑菇造型,全由鲜切乒乓菊组成,毛茸茸的,让人爱不释手。眼前的花博园不仅是菊花的海洋,更是艺术与创意的盛宴。
大西湖的变迁
在这场绚烂的秋季花展中,菊花以其独特韵味与迷人魅力深深吸引了众人,同时,园艺师们的精巧构思与创新设计也赢得了广泛赞誉。而这一抹亮色,背靠的是花博园西边的阅海。
“今天阅海的主体部分就是以前的大西湖,之所以叫大西湖,是因为附近还有一个小湖泊,称为小西湖,为区分便这样称呼。”曾任宁夏农垦局副局长的刘虎山说,当年大西湖周围是自治区农垦系统的一个农场,称为西湖农场。现在的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便是在西湖农场原来的湖泊湿地上撤堰清淤、退塘还湖,修复开发出来的一块宝地。
如今,昔日的低产田与鱼池被还原为湖泊,而曾经位于湖边的原丰登乡西湖村一带,已蜕变为繁华的阅海湾中央商务区。
往昔的大西湖湖面狭窄、水浅草深,治理团队投入巨大努力,清淤挖渠,以湖泥筑成览山及湖心诸岛,恢复植被,重建鸟类栖息地,并通过典农河将大小西湖相连,改造后的阅海规模蔚为壮观,相当于三个杭州西湖的大小。2003年,大西湖被开发为旅游区,随后更名为阅海。2006年,阅海公园荣获“国家级湿地公园”称号。
在市民的记忆中,阅海一带的变化尤其显著,它如同一片广阔的“海”,不仅成为了银川市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一座欢乐与自然的乐园。而花博园,无疑是这片乐土上亮丽的风景之一。
阅海边的美景地
当阅海焕然一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时,银川人民对塞上江南的美好憧憬渐渐铺陈开来。依据《银川市金凤区志(2001~2018)》的记载,自2005年起,宁夏阅海实业集团遵循银川市政府的规划部署,积极响应相关项目的建设需求,为日后的“花博园”等项目做准备、奠基础。
2015年,银川绿博园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至2017年,该园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改造与升级,华丽蜕变为中国花卉博览园。花博园的整体布局匠心独运,遵循“一心、两轴、四岛、多园”的设计理念。“一心”指的是花博园的中心展馆区,涵盖主题馆、四季馆与综合馆三大室内展馆;“两轴”分别为科技文化轴与花博景观轴。科技文化轴绵延1100米,自东端的“有凤来仪”广场延伸至西侧的四季广场,串联起主入口等多个关键节点,沿途点缀着广场景观、绿化植被、花卉雕塑及设施小品。而花博景观轴长达2200米,南起“凤城迎宾”广场,北达综合馆,途经览山岛、花博岛、阅海岛等,连接“有凤来仪”广场、锦绣花田区、室外展园区、花海花田区、四季广场及综合馆区,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城市中的风景线
如今花博园所处的位置,有一部分在曾经的西湖农场地域,其余部分则属于贺兰县原丰登乡(今金凤区丰登镇)。昔日,大小湖泊、鱼塘、芦苇等等,构成了这一带的自然风貌。
《银川市金凤区志(2001~2018)》载,2002年11月,自治区行政区划调整,丰登乡从贺兰县析出,归属银川市金凤区管辖。2003年撤乡建镇,改称丰登镇。
2013年起,丰登镇被纳入银川市的整体规划之中。曾经丰登镇的一隅,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我们所熟知的花博园,也成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岁月的变迁让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跟以前一点都不一样了。”家住居安家园的刘顺海曾是丰登镇的村民,他回忆起往昔的家园,感慨地说:“以前就只有两条土路村道,后来修了东大路、永丰路等公路,情况才有所改善。再后来,马路变得更宽更平坦,以前感觉狭小的地方,现在变得如此宽广、如此漂亮。”
如今,花博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