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子女无法陪伴的时候,老年人独自就医确实不太方便,陪诊服务因此逐渐有了市场。虽然已经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陪诊师”这个行业目前仍然缺乏相关规范和制度性的监管,因而存在从业门槛低、人员情况复杂、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甚至有的陪诊师就是转入社交平台的“黄牛”或者“医托”,导致赚取差价、推销产品等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显然,对于这一新职业、新业态需要予以规范化,要提升准入门槛、进行职业培训、实施有效监管。
陪诊师这两年在银川也悄然出现,这项服务的兴起一方面是基于现实需求,比如社会老龄化、独居人士增多、异地就医需求增加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部分群体的“难言之隐”,比如心理上的孤独感、不愿麻烦熟人更不想欠人情、有不想让亲朋知道的秘密等。同样,由于行业起步在初始阶段,准入门槛不高,交易大多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而这份信任在意外面前十分脆弱,对于交易双方来说都缺乏保障。目前,具有更高效力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都尚未出台,推出这类服务的多为个人以及家政公司、养老服务机构等,由于缺乏统一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导致各方在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争议解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此前曾接触过几位陪诊师,他们表示,干这份工作需要知晓一些基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各大医院的环境和看病流程,要耐心和细心,还要保护客人的隐私。但总体看来,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目前相对比较低,现阶段也没有什么行业规范,更别说监管了,难免会出现有陪同没服务、有服务不专业、不专业还套路多等情形。此外,陪诊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分担、责任认定存在模糊地带,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很难界定,可能会陷入扯皮推诿的境地。很明显,行业标准、治理体系、扶持保障的缺失让这个行业目前难以规范化发展。
面对现实需求,这些缺失该如何弥补?首先,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及时干预和规范引导是当务之急,要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其次,在监管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建设探索,出台陪诊服务监督管理政策。另外,要对相关平台进行指导与规范,依托平台建立健全服务监管机制,并且通过职业培训打造陪诊师人才队伍,进而实现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风险化解机制,明确服务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在出现问题后能够综合运用法律、保险等方式来化解矛盾纠纷。只有让陪诊服务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让这一行业有监管主体、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才能让服务变得更加安全与优质。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