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观点碰碰车

自强巷是一面墙,也可以是一扇窗

2024年10月21日  周志翔 刘薇 吴戈

新闻背景

前不久,有网友吐槽说,专程开车来银川自强巷,感觉踩坑了:“真的就一面墙啊。”但也有网友说:“有人在这里拍到了好看的照片,有人在这附近吃到了不错的美食,有人在这里留下了美好回忆。它是一面墙,又不只是一面墙。”这话怎么理解呢?恰逢《2024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发布,将城市休闲化指标归纳为五大维度: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安全,通过研究44个城市的休闲化指数,更有望为扩大内需、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以及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休闲街区建设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自强巷能否再变一变?这或许是个绝佳的观测与突破的窗口。

观点一

自强巷现在才刚起步

周志翔

从场景营造的角度说,自强巷刚刚起步,但从今年颇高的人气来看,已经成为外地游客蜂拥拍照的打卡点。借助这样的势头,延续良好的人气,丰富其体验内容,将其打造成老城区必去街区之一,应该成为它的远景目标。

城市街区哪里都有,差异化打造特色网红街区,说起来容易,但成功经验并不多。自强巷从一条普通老街巷,成为如今的游客打卡点,说明前期工作是有成效的。只是在有了人气之后,它就要具备满足更多人不同需求的功能。

文旅热潮之下,特色街区都有可能脱颖而出,自强巷起了个好头,这给了其他街区很大的信心。自强巷好的方面、优秀的做法可以复制,绕过的弯路、存在的短板可以让其他街区少走弯路,这样的借鉴意义尤其难能可贵。下一步,如何植入更多“软件”,让这里的业态丰富起来,与人们的消费需求相契合,这是关键,也是突破点。

观点二

失望可以理解 且要尽早化解

刘薇

文旅产业发展,是以文化为魂。当一个又一个青年创意工坊、咖啡屋、美食店、文创小集组合成一条又一条文化旅游街区、网红路,街头创意涂鸦便不再是唯一吸引力。

游客的失望可以理解,尤其在非常注重休闲文旅场景营造的当下,过度同质化且内容单一的场景难免叫人心生疲惫,倘若城市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便很难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在人们不断增加的生活休闲化需求中,一直有种渴望叫“建奥体开演唱会”。今年上半年举办演唱会最多的城市,前7位恰好也是中国城市休闲化综合指数排名的前7位。这并非巧合——积极深化商文体旅联动发展之举,激活了消费,成为促进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增长极。而银川演唱会开得不多,导致不断有网友发声“需要演唱会”……

不管吐槽自强巷“只有一面墙”,还是呼吁“建奥体开演唱会”,都在提醒要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文化资源的注入,增强对场景的持续性运营管控,在更新和协调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温度。由“主客共享”向“主客共创”转变是城市休闲化发展趋势之一,把握这一趋势,正视市民与游客呼声,可以从中挖掘服务增量与改革潜力,尽早化解供需矛盾。要真正让旅游休闲回归文化特质,要在主客共享共创中找思路,也要敢于迈新步。

观点三

挖掘服务增量

让游客更满意

吴戈

从《2024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的评选标准来看,一座城市休闲文旅做得好不好,不仅仅要看空间与环境,还要看经济与发展、服务与接待、生活与消费、设施与更新,而从需求端来看,唯一的标准就是游客是否满意。

游客的诉求和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坏事,反而说明银川在城市休闲文旅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服务增量。比如,网友提出自强巷应该有更多有趣的文创店等建议,相关部门就可以考虑,通过调研看是否值得采纳,有没有可行性。让网友的需求和建议成为一个小切口,为银川休闲文旅提供更多发力点,做到以点扩面。

很多热门旅游城市都拥有完善的交通、餐饮和住宿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在一些景点,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和设施,这些资源能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和美食,同时还让游客觉得很舒适,试问这样的景点会有游客不喜欢吗?

总而言之,银川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