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兵。
《卧虎令》剧照。
《狸猫换太子·摸包》中饰演包拯。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携手江苏省人民政府精心策划的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圆满落下帷幕。这场戏曲的盛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戏曲精英,共同演绎和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推荐下,秦腔艺术家韦小兵,在百戏盛典的舞台上凭借在秦腔《狸猫换太子·摸包》与《卧虎令》中的卓越演绎,从全国范围内选拔的8个剧种、20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荣获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领军人物”殊荣。这份荣誉不仅彰显了韦小兵个人的艺术造诣,更是对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爱上秦腔梦想启航
韦小兵,1975年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一个平凡农家。自幼年起,他就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家乡,每年腊月都会上演秦腔大戏,年仅6岁的韦小兵便积极参与其中,与乡亲们一同排练,直至正月初三担纲主演。凭借天生的好嗓子,他迅速成为剧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10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父亲将他送入甘肃省华庭县戏校。然而,半年后戏校因故停办,韦小兵只能回家自学,并向熟人求教。尽管历经曲折,但他对秦腔的热爱从未减退。
1989年7月,年仅14岁的韦小兵在庄浪县30公里外的秦腔剧团即兴表演了一段《斩秦英》,其精湛的唱腔和表演赢得了剧团领导的高度赞赏,并顺利成为剧团的一员。从此,韦小兵正式踏上了秦腔艺术的征途。在庄浪县秦腔剧团,他担任净角花脸演员,这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学员到演员,韦小兵在剧团中度过了13个春秋,足迹遍布西北的山川与村落,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挚爱的秦腔事业。
精湛演绎摘得梅花
2017年5月11日,韦小兵携秦腔传统剧目《卧虎令》前往广州,参加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角逐。彼时,秦腔的传统花脸行当尚未摘得“梅花”奖项。韦小兵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通过精湛的髯口功和水袖功来诠释角色的情感。整部戏中,他运用了“捞须”“抖须”“翻袖”“抖袖”“抓袖”等身段和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整体表演流畅自然。他的唱腔并非一味“咆哮”,而是显得从容自如,展现了秦腔花脸演员的独特韵味。
最终,韦小兵凭借在《卧虎令》中的精彩演绎,成功夺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秦腔花脸行当的一次历史性突破。韦小兵被誉为“秦腔花脸第一梅”,他的成功为秦腔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磨砺技艺 百炼成钢
“花脸作为秦腔中的重要角色,以其勇猛刚烈、直率豪迈的形象,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韦小兵天生具备成为花脸演员的优越条件,面容饱满,五官端正,洋溢着青春的阳刚之气。在庄浪县秦腔剧团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逐渐掌握了花脸角色的表演精髓。
2002年,韦小兵迎来了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他离开庄浪县,前往宁夏首府银川市,加入了银川市秦腔剧团。在这里,他得到了秦腔大师李买刚的悉心栽培。李买刚对韦小兵的动作、唱腔、言语、唱功、须口功、步法、手法等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训练,旨在全面提升他的表演水平。在李买刚的指导下,韦小兵的技艺日益精湛,逐渐在剧团中崭露头角。
在银川市秦腔剧团期间,韦小兵成功塑造了包拯、杨五郎、赵匡胤、多铎、李万江、徐延昭、单童、王彦章、赵公明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净角形象。这些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也使他在秦腔界声名大噪。2011年,宁夏秦腔剧团与银川市秦腔剧团合并成立宁夏秦腔剧院,为韦小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作为备受基层群众喜爱的文艺新星,他得到了宁夏文化主管部门及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专门为他量身打造了剧目《卧虎令》。该剧不仅展示了韦小兵深厚的表演功底,还为他赢得了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使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秦腔花脸演员。
坚守传统 勇于创新
如今,韦小兵已步入秦腔事业的高峰时期。他一方面坚守传统,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他的艺术生涯焕发出勃勃生机。“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韦小兵认为,在表演中应该始终注重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秦腔花脸角色不仅要具备雄浑厚重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还要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情感表达。”韦小兵说。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这种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和情感表达的艺术理念,使得韦小兵的表演更加生动感人,深受观众喜爱。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