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科技加持”提高亩产量

南美白对虾“游”出致富路

2024年10月24日  吴春霖

工人将南美白对虾捕捞上岸。

张红花(右)和段云岭(左)正在查看南美白对虾生长情况。 记者 海坤 摄

深秋时节,在位于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筐筐鲜活的南美白对虾陆续起捕上市,“蹦”向食客们的餐桌。

近年来,在清华大学教授段云岭及其团队的帮助下,通过运用跑道式生物絮团工厂化养殖技术及悬浮物水处理总量控制等技术,60万尾南美白对虾茁壮成长,亩产量从当初的几百斤提高至3000斤。“第二茬已卖出1000多斤,供应范围主要为银川市各地。”该公司负责人张红花高兴地说。

育苗池成“聚宝盆”

第二茬南美白对虾抢“鲜”上市

撒料、下笼、收笼……走进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南美白对虾捕捞作业,一个个沉甸甸的虾笼陆续被拖出养殖池,肥美的南美白对虾在笼里不停地翻腾跳跃。看着一尾尾个头饱满、色泽鲜亮的南美白对虾,工作人员个个喜笑颜开。

看着这番好“丰”景,张红花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我们今年捕捞的第二茬南美白对虾了,预计能卖到本月底。”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共有3个鱼池,共可养殖60万尾南美白对虾,今年的南美白对虾长势格外喜人、品质上乘,预计亩产量可达3000斤,3个鱼池年产值近百万元。

过秤、分拣、装筐……一筐筐南美白对虾被捕捞上岸后,便被发往客户家中。记者了解到,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清银兰”南美白对虾自上市以来,因为其壳硬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的热销,得益于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近年来,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创建大规模健康苗种培育产业,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和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难点,虾苗的成活率与品质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在前端水处理设备、超滤水处理装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养殖环境安全可控、池水循环环保,虾苗可在适宜的流动水体中健康生长,提高了养虾的经济效益。如今,该公司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成为了拉动贺兰县经济发展的“聚宝盆”。

引入生物絮团养虾技术

实现养殖不换水

张红花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张红花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产业结构,选择了生产成本低、利润高、销售收入稳定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本以为有外国专家和养殖技术,一定可以成功,没想到“水土不服”,当年引进的90万尾南美白对虾全军覆没。“人家用的是海水,我们的水不对,260多万元的投资全打了水漂,我当时就想着放弃算了。”张红花回忆说。

痛定思痛之后,张红花意识到,要想养好南美白对虾,调控水质是关键,而这些技术需要更专业的人为她做指导。了解到企业发展遇到困境,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伸出了援助之手。2018年初,银川市引进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专家团队为其指导。过去6年中,清华大学教授段云岭带着研究生团队开展了大小实验数百次,引入跑道式生物絮团养虾技术,利用微生物菌剂和设施设备降解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浓度,向工厂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发展,实现了养殖不换水的目标。“生物絮团养虾,是利用养殖水中各种微生物、绿藻把水体里面的剩余饲料、粪便分解掉,分解完以后与微生物凝结成为絮团,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以净化水体里面的污垢,降低氨氮亚盐等。通过在养殖过程中添加微量元素等方法养殖出来的虾口感会更好。”张红花说。

段云岭介绍:“我们现在研究完成并投入使用的设备,不仅解决了如何在养殖池里保证有足够的微生物来处理氨氮、亚盐,还可以控制养殖池里面的悬浮物浓度,同时还解决了养殖池里的离子调节问题,实现了养殖水可以循环利用。我们下一个研究的重点,就是改善养殖池结构,希望利用最少的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科学调控水体

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谈到与宁夏的不解之缘,段云岭告诉记者,2018年他在宁夏走访调查中发现,宁夏虽然是西北渔业养殖大户,但渔业养殖只使用农田退水,水质较差,全年只有5月至9月适合渔业养殖,温度条件决定了渔业养殖没有办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于是,段云岭决定从设施养殖入手,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

“渔业养殖中鱼虾蟹类粪便、肥料、残饵会产生氨氮,氨氮过高会产生亚硝酸盐,导致养殖鱼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摄食减少、生长缓慢,易发疾病。南方依靠换水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的做法对于依赖引黄灌溉的宁夏是行不通的。”段云岭说,只有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进行调控,避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成分的累积,才是宁夏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段云岭告诉记者,刚开始团队率先尝试污水处理厂的模式,将水体用水泵循环到体外做处理,但电费支出和场地设施都比较高。后来,段云岭团队从杂志上的一篇介绍自然界中氮循环的文章中受到启发,不断探索硝化菌和同化菌在池塘中的平衡方式,最终找到了利用微生物在养殖池内有效降低养殖水体氨氮水平的方法。“至此解决了养殖水体处理中的第一个难点,在养殖池内原位降低水体的氨氮水平。第二个难点是净化水中的悬浮物,微米级的悬浮物无法通过机械装置过滤,最终团队花了三年时间,用气泡悬浮解决了该问题。”段云岭解释说。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段云岭团队在养殖尾水处理、工厂化养殖水质保障技术、畜禽养殖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固化微生物技术,有效降解水体污染物,攻克了工厂化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技术和养殖水体循环利用的难题,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达到97.5%。从养不活到高产增效,一水之变,让养殖大户的增收路宽了,农户的收入水涨船高。水产养殖污水零排放,守住了母亲河的健康。这种工厂化养殖水质保障技术不仅成功应用到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还运用在鲈鱼和黄河鲇苗种繁育等生产实践中,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宁夏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南美白对虾的成功养殖,是近年来贺兰县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生动实践。贺兰县紧紧围绕常规鱼提质增效、名特优扩量增收、生态鱼恢复增养等“三条渔”文章,立足水资源、渔业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渔业产业新模式,不断巩固适水产业发展优势。其中2024年贺兰县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面积为290亩,设施温棚养殖面积为173019平方米,工厂化车间养殖面积为8890平方米,预计今年养殖总产量将达到约90吨。

记者 吴春霖 文 海坤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