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宇歌带来的创新口弦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由口弦巧妙制成的饰品以及与其他非遗项目的精彩结合,展现出了传统艺术的全新魅力,仿佛为人们打开了一幅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美妙画卷。
01
人类音乐的活化石
口弦作为人类音乐的活化石,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在没有语言的时代,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代言工具,用简单而纯粹的声音传达着人们的情感、愿望与故事。历经数千年的漫长演变,口弦如同一位穿越时光的使者,依然活跃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我国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且每一个地区的口弦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在宁夏,口弦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动人的历程。最初,国家对非遗的要求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承。那时,传承人们致力于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口弦技艺完整地保存下来,不做丝毫改变,只为了让这份古老的遗产能够延续下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非遗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还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二十年来,宁夏的口弦传承不断向前迈进,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安宇歌为代表的传承人们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让这一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不再满足于口弦仅仅在传统的场合中演奏,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口弦。在这个过程中,口弦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02
将口弦与饰品相结合
这些年来,安宇歌不断尝试创新口弦,这源于她对传统口弦推广的深刻思考。“传统口弦作为民间乐器,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在非演出场合却很难被大众认知。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各种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口弦这种古老的乐器,很容易被忽视。”安宇歌深知,如果不进行创新,口弦很可能会逐渐被时代遗忘。
为了让现代年轻人接受口弦,安宇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创新之路。她敏锐地观察到现代年轻人对时尚和个性化的追求,想到了将口弦与饰品相结合的创意。
她创新出的第一件口弦文创产品是将口弦做成发簪,其灵感来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云南少数民族爱把头盘起来,插上发簪,于是就想着能否将口弦也设计成发簪的形式。这样一来,不仅美观大方,还能让人们在闲暇时,随时可以取下发簪,轻轻弹奏,感受口弦独特的声音魅力。”她说。
这种独特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为口弦的推广开辟了新途径。它打破了传统口弦的使用场景限制,让口弦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时尚的饰品,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文化符号。这件作品的成功,让安宇歌更加坚定了创新的信心,为她后续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件口弦文创产品的成功,激发了安宇歌更多的创作灵感。随后,她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口弦文创作品。
其中,有一套项链与耳环组合的口弦饰品就很有创意和时尚感。耳环是一把单叶口弦,精致小巧,佩戴在耳边,随着人们的动作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项链里则可以放一把三叶口弦,弹奏时能出现和声,如同一场小型的音乐会。这套组合既可以单独佩戴,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也可以一起搭配,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03
口弦的跨界合作
安宇歌从几年前开始尝试口弦与其他非遗的跨界合作,为口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她深知,单一的艺术形式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跨界合作则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口弦与葫芦烙画的结合,葫芦烙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葫芦为载体,通过烙画的方式展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安宇歌将口弦与葫芦烙画相结合,在小葫芦上打出眼,穿上口弦,做成可佩戴或摆放的装饰品。既保留了葫芦烙画的艺术之美,又展现了口弦的独特魅力。
另一件作品是与木雕结合的口弦饰品,将口弦隐藏在毛衣链后面。这个设计既美观又避免了口弦的弯钩伤人,拿下来即可弹奏,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安宇歌说,毛衣链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这个设计却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当人们佩戴着这条毛衣链时,也许不会立刻意识到里面隐藏着口弦,但当他们发现这个秘密时,一定会被这份惊喜所打动。
而在这次非遗博览会上,安宇歌又受到了很多启发,她正在考虑一个新的作品——口弦做成的冰箱贴,这个创意既成本不高又有收藏意义,可以让口弦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冰箱贴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口弦冰箱贴却独具特色。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还可以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口弦这一古老的乐器。”她说。
在安宇歌看来,口弦跨界合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与助听器原理一致,口弦靠牙骨传导声音,因而与助听器有相似之处。未来,口弦有望在大健康领域进行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拓展口弦的应用领域,还可以为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新。
记者 吴璇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