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重点项目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村民马娟平的“就业路”越走越宽

2024年10月29日  刘旭卓

10月28日,银川已是深秋时节。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育苗基地一期设施温棚内却是满目青翠,黄瓜苗、辣椒苗、南瓜苗生机勃勃,光明村村民马娟平正带着工人移苗。不远处,金凤区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光明村育苗中心四期项目已经竣工投产,20栋新建的设施温棚里,小白菜长势良好。

就是在这些设施温棚里,马娟平从一个建档立卡户成长为育苗基地的管理人员,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她的就业路上,能看到光明村不断发展的轨迹,能看到金凤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带给村民实实在在的幸福。

骑一小时自行车打工挣到12元

2003年,马娟平挣到了第一笔工资,是12元。

“当时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永宁县采摘枸杞,工资是12元。”马娟平笑着说,回来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心里那份甜蜜她现在还记得。当时她就产生个想法:要是不用跑那么远,能在家门口打工该多好。

马娟平是良田镇园林村人,之后嫁到了光明村。2008年左右她外出打工的时候,园林村、光明村里的第一代设施温棚已经建设完成,这些设施温棚获得的效益,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资料显示,良田镇的第一代设施温棚于2003年在如今的兴源村附近试种成功,之后逐渐在各个村推广开来。2003年~2006年,良田镇的设施温棚累计种植面积14516亩,到2009年达到16800亩。

关于第一代设施温棚建设的情况,马娟平很熟悉:“政府补贴了3000元,还有贴息贷款,所有的苗子都有政府补贴,我们家当时建了两个设施温棚,一共两亩地。”她记得当时两个设施温棚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2万元,生活水平一下子好了起来。说到收入水平提高,马娟平举了两个例子,没建设施温棚之前,有一次她向父亲要5元钱,但父亲特别为难地说拿不出来;在建了设施温棚之后的第二年,父亲就买了四轮拖拉机和脱粒机,走村串户给村民脱粒玉米,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家庭,第一次有了“副业”。

“第一代设施温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我会帮父亲卷帘子,平时还好,使使劲就行,但是一遇到刮风下雪天,帘子特别重,卷起来特别累。”马娟平说。谈起第一代设施温棚,马娟平满怀感恩,正是这些政府扶持项目,让她家和其他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家里走不开”成了最大困扰

2010年起,良田镇移民村加大实施农业蔬菜种植力度,推广二代温棚。

2011年,良田镇建设了二代温棚1210亩499栋,着重种植反季节蔬菜。到了2012年,生产效益大增,群众看到了种植蔬菜的前景。2013年,政府为新建的二代温棚园区配套了滴灌设施和卷帘机,当年良田镇建设的1089栋2137亩旧温棚改造成了二代节能温棚。2014年到2016年,良田镇各个村子又新建二代温棚3400亩左右。

这个时期,生活本该更好,但对马娟平一家来说却有点忧愁。“孩子刚出生,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根本忙不过来,我就把自家的温棚租出去了,主要靠老公一人在外打工生活。”马娟平说,当时家门口没有可以让她打工挣钱的地方,“家里走不开”成了她最大的困扰。这个困扰的彻底解决,缘于2020年村里产业项目——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的建设。

育苗中心

让家门口就业成现实

2020年,金凤区多方争取资金,投入600余万元,在光明村建成高标准智能化育苗中心,建设育苗温棚14栋,主要培育吊瓜、西瓜、西红柿等优质果蔬品种。并且引进了银川鸿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每栋温棚的育苗量在26万~30万株之间,一茬的种苗数在400万株左右,仅当年就招收了几十名长期工,马娟平成了其中的一员。“刚去的时候就是打杂,和土、浇水等等。”马娟平说,这份收入为家庭的开支帮衬了许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光明村借助“良田种苗”的“金字招牌”,着力在发展农业产业链上做文章,这个工厂化的育苗中心总投资2478万元,建温棚、拱棚51栋,一共分四期进行,一、二、三期于2020年~2023年期间建成投产,四期于今年10月建成。马娟平说,这几栋温棚让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解决了大问题。

据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马玉梅介绍,今年上半年,光明村育苗基地一、二、三期31栋温棚培育种苗订单量累计1800万株、辣椒种植产量20余万斤,实现年产值1300万元。育苗基地面向当地脱贫户和“三类人员”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年3月~5月的育苗高峰时期,可带动光明村以及周边200多人就业,实现脱贫群众年劳务收入35万元以上。

在家门口挣钱、学技术

去年,马娟平被提拔为育苗中心的管理人员,给几十人教如何育苗。从闲在家的建档立卡户,到如今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马娟平特别满意。她觉得,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之外,让她最为受益的是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

马娟平说,在光明村这些年的发展中,相关部门一直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技术人员常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学,一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村民总是第一时间求助技术人员。村里建了育苗中心,引进了育苗企业,他们在企业里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

看着已经建好的光明村育苗中心四期项目,马娟平很高兴,她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像自己一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挣到钱,也学到技术。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