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市多措并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让职校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2024年11月04日  李姝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银川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让职校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职普融通让教育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现在职业教育越办越好,普通高中学生可以分流到职业学校专门接受职业教育,或参加职教高考,去实现自己的升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自己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永宁县职业教育学校普高班学生梁彤告诉记者,新的学期,新的学习环境,让她充满兴趣和动力。

作为我市职普融通试点单位,永宁县职业教育学校今年秋季共招收了4个普通高中班200名学生。“高一以普通高中课程为主,随后将逐步加入职业教育技能体验课,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普通高中的课程跟不上可转到中职,把学籍转到中职即可参加职教高考。”永宁县职业教育学校副校长景贤春介绍,职普融通班主要开设普高课程和部分职高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两种途径中进行选择与转换。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普融通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让更多学生就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发展有通道。景贤春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让普通高中试点班的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和宣传力度,为职普融通打下更好的基础。

职业启蒙教育 指引更开阔的人生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领域,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市积极探索,永宁县职业教育学校设置普通高中班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外,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发挥职业学校实训教学资源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设立“职业体验日”,引导中小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让职业启蒙教育的关口前移。而将职业启蒙教育提前至这一时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劳动价值观,并根据自身兴趣、能力进行职业选择;也有助于职业教育体系向下延伸,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市将探索课程、学分互认互选试点。在高中教育阶段,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同时,紧密对接自治区教育厅,探索职普学分互认制度的实现路径,切实增强学生的选择权,推动职普深度融通,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生态,必须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市将职业教育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银川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根据银川市产业发展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还开创性地提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先进的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将实训产品转化为实际商品,将产教融合由过去的“一头热”变成现在的“两头甜”。

走进银川职业技术学院,记者看到实训基地里各专业学生正在上技能技术课。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与继续教育处主任张瑞华介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实训资源,实操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目前,银川市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共享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中,校企双方依托产线共建教学资源、师资及课程。“在基地,企业会新建一条可以实际生产的生产线,预计今年安装调试到位,下学期就可以进行教学和生产。”张瑞华说,企业将安排工作人员来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能实现一边生产一边教学,学校的教学案例和企业的实际产品和市场接轨,保证教学和市场同步,达到人才培养的前置化,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市场匹配性。”共享集团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经理曹艳丽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不断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切实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赋能银川市经济产业发展。”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加强与发改、工信、财政、人社等部门对接,精准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和所需的紧缺型人才,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实习指导等。此外,鼓励企业与各职业学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实习教学基地,推进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

如今,银川正以改革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