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立兰酒庄 刘莉

从山间到车间 被葡萄酒改变的人生

2024年11月18日  王敏

策划:李建宁 李振文 陈玲

本期执行:王敏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理与气候的杰作,更是葡萄酒人心血的付出。从西海固的大山,到酒庄的车间,刘莉因与葡萄酒结缘,重启了人生的剧本。看她的奋斗故事,就像一瓶美酒的诞生,从采摘、筛选、发酵到陈酿,最终散发出醇香。

A

忙碌的日常

立冬已过,小雪将至,贺兰山东麓各个酒庄的葡萄地,已完成葡萄藤的下架埋土,正式进入“冬藏”期,但在酒庄里,葡萄酒人却依旧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目前已经结束了采摘季之后的发酵环节,从11月中旬开始,我们继续进行二次发酵、倒罐等工作,同时对已经酿好的葡萄酒进行灌瓶、包装和运输……可以说从葡萄采摘回来,到一瓶酒走出去,所有环节都是在车间里完成的,每一个步骤的专业度和标准化,都决定着葡萄酒最终的品质。”今年43岁的刘莉对于各个生产环节十分熟悉,作为立兰酒庄的车间主任,她要负责的就是做好生产环节的品控管理工作,“每天早上一到车间,我会先看看倒罐的记录,查看倒罐情况,做好工作的安排;然后会去盯包装环节,进行标准化的检查;再看看下单情况,安排具体备货,等各个环节按标准运转起来了,再去库房看看,督促每一个环节有序进行。”

尽管一天的工作说起来好像不多,但实际是非常繁杂的,而刘莉总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一系列的事情,已然看不出11年前刚进入葡萄酒行业时的青涩。在她的带领下,二十几位车间工人需要在每个环节发挥作用,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着每一瓶葡萄酒的品质。

B

从农妇到车间主任

说起这些日常的工作,刘莉清晰地表达让人印象深刻,整个人散发着自信的气质,让人很难想象在11年前,她还是西海固山区里的一名普通的农妇。

2013年,刘莉一家四口告别了家乡的黄土地,移民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并进入到了立兰酒庄工作,从此便与葡萄酒结缘,“重启”了自己的人生。“一开始,我和老公都在酒庄打零工,除草、捡石头、种树,后来我进了车间,他管起了葡萄园,现在我家女儿也在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念书,专门学习葡萄酒酿造,这些改变在以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刘莉回忆说,自己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眼前还是漫漫黄沙滩,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能栽树呢?连水都没有,还这么大的风沙,又怎么可能建成葡萄酒庄呢?

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宁夏贺兰山东麓下的葡萄酒庄,都是在这“不可能”的环境下建起来的。不但如此,2013年,也就是她刚到立兰酒庄的那一年,宁夏葡萄酒产业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单——这一年,宁夏葡萄酒产量突破了6000万瓶,葡萄种植面积超过63.3万亩,成为中国葡萄种植和酿酒工艺的重要窗口。同时,宁夏葡萄酒的品质不断提升,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青睐,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广泛认可。此外,宁夏在葡萄酒文化推广、葡萄酒旅游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C

“重启”的人生

谈到现在和过去的不同,刘莉的话语朴素又动人:“以前说起过去的生活,我就很想哭,现在说起改变后的生活,我会忍不住笑。”因为移民搬迁改变了她的生活环境,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与葡萄酒密切相关。“葡萄酒改变了我的人生,也让我认识到了更大的世界。”刘莉说,自己没来酒庄之前,基本没出过远门,只坐过大巴车到县城。但这些年在酒庄工作,自己坐着飞机到上海、安徽、山东等地参加培训,深造学习,不但开拓了眼界,也学到了更多和葡萄酒有关的知识。

至今,刘莉都记得2020年自己第一次外出学习。那年她和公司其他几个员工,一起去山东烟台学习酿酒方面的知识,并成功考取了酿酒师资格证。当时,刘莉见到了来自全国的很多经验丰富的葡萄酒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让刘莉受益匪浅。不过让她最难忘的,是在山东第一次看见了海上日出,而她和她热爱的葡萄酒事业,也像清晨的太阳般冉冉升起。

事实上,葡萄酒行业改变了像刘莉一样的很多农村女性的人生。“刚来酒庄工作时,许多姐妹和我一样,缺乏自信心。现在我们相互鼓励,靠努力挣钱,最重要的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刘莉说,如今的宁夏葡萄酒产业蒸蒸日上,对于她和身边的姐妹们来说,美好的生活正如红酒般甘甜醇香,值得细细品味。

记者手记

刘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从贫瘠的土地,到如今的葡萄飘香,宁夏葡萄酒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让无数像刘莉这样的人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人生就像酿酒,只要用心去酿造,总会有美好的收获。”刘莉笑着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希望,也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刘莉一样热爱葡萄酒事业的人,继续为酿造更优质的葡萄酒努力,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王敏 实习生 孟磊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