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爹之后给儿子写信的,远不止我一个,让我多少有些意外的是——苗炜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三联生活周刊》的老读者应该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没错,他曾经担任过这本刊物的副主编。说实话,我对苗炜所著的这本《给大壮的信》阅读预期是蛮高的。
苗炜在书中说,他自己是看了50多本亦舒的小说之后才看到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的,继而明白一个道理:“许多流行的东西是纸币,而一些过时的东西是黄金。”由此可知,我与苗炜的阅读趣味差异可不小呢。
苗炜对儿子自诩为一个“观光客”,说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地跟随先贤在世间神游。”这样的意愿,我倒也有。
苗炜的夫人传给他一篇文章,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说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语言有极大的关系,要想让孩子聪明,就要多跟孩子说话。
现如今,我的孩子已经十岁了。妻子每每苦恼于他就跟永动机似地缠着我们不停嘚啵。不晓得上述研究结果能不能安慰到她了。我每天跟儿子相互说话之多,怕是堪比那些热恋中的情侣的。但愿他能不止于“智力发育更好”一些吧。
苗炜如此描述“艺术体验的能力”:“二十多年前,我在二环路边上骑车,一侧是护城河,一侧是安德路公园,正是深秋,公园里的树木是色调不一的黄色、绿色和红色,风吹过,落叶纷飞,我长久凝视那片树木,心中有强烈的愿望要用油彩把眼前所见的场景画下来,我不会画画,但我知道,只有一笔一笔地勾勒,一点一点地涂抹,只有反复地观察,才能让那种出神的凝视延续下去,那种出神的凝视带来一阵阵快乐的波浪,让你心绪激荡又倍感宁静。这世间有诸多的美和创造,会让你长久凝视。”这最后一句,是我尤其赞同的。
另外还有两句话讲得也好:“我们需要一点消极能力,不只是用它来感受美,也用它来软化一下粗粝的生活。不过呢,人起初靠理想活着,到后来活得有点儿自知之明,其间充满了痛苦。”
当然,我更为认同的是这样的理念:“有了孩子就不能再去鄙视这个世界,因为这是我们将孩子放入其中的世界。孩子让我们关心世界,关心它的将来,并希望融入它的喧闹与混乱之中。”
在这本书的结尾,苗炜说自己“有点儿老了”,“悬念越来越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会喜欢幼儿园吗?会喜欢读书吗?娃他“狼大爷”说:“别瞎操心,孩子都自带剧本。”英雄所见略同。这位“狼大爷”所言,也是我经常安慰妻子的话。
前两天,我正在书桌前码字,臭儿子赤条条地凑过来,从后面抱着我,下巴颏搭在我的肩膀上,说:“老爹,抱歉,能不能打断一下下,就一个问题。”
“你请讲。”
“您好久都没写我了。您不会这辈子就写一本书吧?”
“你觉得呢?”
“不会。毕竟,别看您每天不一定都写很多,但您一直不停在写的。”
我笑着扭脸白了他一眼。小家伙也满意地微笑着走开了。
◇张兴祥 (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