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学停车难,表面上是停车位数量不足,而从深层次来看,还涉及教育资源分布、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出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想有效缓解上下学停车难,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的改善,需多管齐下,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媒体近日报道,吴忠市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校一策”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单纯依靠增加停车位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以科学规划促进优化配置才是关键。报道中提到,吴忠市除了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还协调临近学校的8所停车场,在上下学高峰期延长免费停车时段至1小时,通过这些举措缓解供需失衡。
事实上,银川部分学校也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以及改造闲置空地等方式,有效增加了学校周边停车泊位;有外地城市还设置了接送学生的专用通道,有效提高了空间资源利用率。要想回到源头上解决问题,则需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中需要借科技增效,推进智慧停车。通过建设停车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整合停车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停车需求、完善停车引导、泊位共享等功能,推进资源精准配置。
错时共享停车资源也是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措施,涉及产权、经营权问题,往往难以大范围推行。而有的城市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产权的停车位流动共享,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的确,缓解停车难不能仅靠空间扩张,需辅以精细化管理,同时促进人们出行观念和方式改变。继全国推行错峰上下学制度后,吴忠市把持续优化办学条件确保师生安全出行列入30件民生实事清单,给辖区223所学校量身定制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确保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优化交通组织不能只盯着一类群体,出行方式的多样性需要以保障路权为前提,分类施策科学管理。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