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情绪不好

用吃来解忧有效吗?

2024年11月26日  王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用食物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治愈内心的阴霾。但有些人却被食物所控制,形成了情绪性进食的习惯。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章乐盈讲述的案例,深入探讨情绪性进食的多种成因。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情绪性进食对个体生活的影响,一起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1

一次次情绪低落,一次次暴饮暴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等待咨询者王佳(化名)的到来。王佳是一位高中生,最近她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普查中结果“不合格”。在老师的建议下,王佳和我有了这次面对面的交流。

当她走进咨询室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不安。我微笑着请她坐下,开始了我们的对话。“老师,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王佳开口说道,声音有些颤抖,“每当我感到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时,就会控制不住地去吃很多东西。尤其是晚上,当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时,那种想吃东西的冲动就更加强烈。”

我静静地听着,让她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后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那天晚上,我独自回到宿舍,心里空落落的。突然,我看到了抽屉里的零食,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救星。我开始疯狂地吃,吃到胃疼得让我不得不停下来。”王佳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接着说:“吃完后,我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但那种想吃东西的强烈感觉又会在下一次情绪低落时再次出现。”

在讲述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王佳的挣扎和痛苦。她的双手紧握,眼神中透露出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咨询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重,但我知道,这是她迈向治愈的第一步。

2

引起情绪性进食的原因有很多

在这之后的几次咨询中,我们的对话不断深入,王佳也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存在情绪性进食问题。我告诉王佳,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我们用来应对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困扰。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导致情绪性进食的多种因素。首先,情绪波动是情绪性进食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当人们感到抑郁,那些悲伤、绝望或无助的情绪可能会驱使他们通过食物来寻求慰藉。我们有一位名叫张帆(化名)的来访者,她在感到抑郁时,往往会用食物来寻求慰藉,她会不断地吃甜食,甜食成为了她情绪波动时的“避风港”。还有一位企业高管赵先生,他在面对焦虑时,会通过进食来寻求短暂的安慰,他发现咀嚼和吞咽能暂时缓解他的紧张感。

其次,心理创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些过去的负面经历或创伤,可能会导致个体将情绪性进食作为一种应对机制。此外,自我调节困难也是一个常见原因,当个体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时,食物往往成为他们调节情绪的唯一手段。曾经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位独居的退休老人,他在老伴意外去世后,每到夜里就大量进食,他是在用食物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缺。

除了以上这几种原因,生理因素也会引起情绪性进食,比如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的特定时期,也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了解导致情绪性进食的一些潜在原因,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3

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很多案例中可以看到,情绪性进食是悄悄渗透进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它不仅会影响健康,在心理层面,情绪性进食往往与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有些人因为体重增加,影响外在形象,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开始回避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这样的变化,无疑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日常活动受限,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这些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们的情绪问题。

可以说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体紧紧包裹。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走出情绪性进食的困境、重拾健康生活至关重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他们一起解开这张网,找回生活的平衡和幸福。

4

克服情绪性进食

这些办法不妨一试

那么,如果出现了情绪性进食的问题,自己该如何克服呢?

首先,提高对情绪性进食的自我意识是关键。要意识到自己是在压力、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状态下进食,要试图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去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通过进食来压抑或逃避不良情绪。情绪识别是情绪管理的基础,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时,才能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然后,要找到替代进食的健康的应对策略,如运动、冥想、听音乐或与朋友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同时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当然,你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学习更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更有效地应对它们。记住,对自己要有耐心和同情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设定实际可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改善饮食习惯和情绪调节能力。其实,克服情绪性进食是有可能实现的,前提是你愿意付出努力。

小贴士

识别自己是否存在

情绪性进食

章乐盈说,识别自己的情绪性进食行为需要自我观察。以下是一些有效识别情绪性进食的步骤,可以对照每一项核对一下自己的情况。

●观察进食模式

注意你在何时何地吃东西。是否经常在特定情绪状态下进食?记录饮食日志,包括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以及吃时的情绪状态。

●检查情绪触发器

识别在吃东西前出现的情绪,如焦虑、压力、无聊、悲伤或愤怒。注意是否有特定事件或情境(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触发进食行为。

●身体感觉

注意吃东西时身体的感受。是否真正感到饥饿,还是只出于情绪驱动?饥饿通常是一个逐渐增强的感觉,而情绪性饥饿往往是突然和强烈的。

●食物选择

情绪性进食时,可能会选择特定的食物,如高糖、高脂肪或高盐的食物,这些食物能迅速提供安慰感。

●进食后的感觉

吃完后,是否感到内疚、自责或身体不适?情绪性进食往往不会带来满足感,反而可能加剧负面情绪。

●行为特征

是否在吃东西时感到无法控制,即使已经吃饱了也停不下来?是否倾向于秘密进食,不想让别人看到你的进食行为?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上述描述,可能正在经历情绪性进食。这时,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为你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章乐盈最后提醒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