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世俊
让低效的“闲置资产”充满活力,这就是“资源革命”向着深水区勇往直前的尝试。事实上,体制机制的创新,“国有”与“民营”的有效结合,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在企业所有制上积极突破,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命题。过往的城市发展寻求的是“增量”,现在更需要“质量”,尤其是“存量”的质量更为重要。
表面上看是运动场馆这些民用设施,“资源革命”更涉及具有生产资料性质的资产,覆盖一二三次产业,这些存量是过去的增量,而现在的增量则附着于这些存量。如果不能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甚至是向改革深水区大步前进,这些存量只能不断折旧,成为“负资产”,成为另一种浪费。
换句话说,相对于如何寻求增量,我们积极用好存量,发挥好存量的作用,这一点更加考验我们的运营能力和敢想敢干的魄力。不可否认的是,银川在这方面缺乏现实经验,没有太多可复制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大力支持这种向着深水区进发的行动,让更多基层干部放开手脚,用好存量,激发出新的增量。从积极探索的实际案例中,找到共性所在,成为可复制的经验,银川大大小小的闲置资产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