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皮肤色彩透露的疾病信号

请小心提防

2024年12月03日  刘威

可以说,皮肤是健康的一面镜子。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皮肤应该是细嫩光滑的。但突然有一天,皮肤出现一些白色或者红色甚至是黑色、紫色的斑块、斑点,不免心中一惊:这是哪里出了问题?皮肤出现的一些带有颜色的斑块或者斑点,可能透露出了哪些疾病信号?本期,银川市中医医院皮肤专业医学博士雷鸣带您一起了解皮肤颜色背后的知识。

皮肤白色斑块

可能是白癜风或单纯糠疹

脸上突然出现白色斑块,可能是单纯糠疹、白癜风、花斑癣等皮肤疾病导致。

半年前,32岁的吴先生发现脸上长了一块硬币大小的白色斑块,不痛不痒。当成“癣”自行涂抹药膏后,白色斑块面积越来越大。近日,吴先生到皮肤科就诊后,被诊断为白癜风。

雷鸣介绍,白癜风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在发病早期,白斑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为指甲至钱币大小,有时还以点状的形式出现,白斑数量少,颜色也比较浅,为浅白色、瓷白色;白斑表面很光滑,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患处也没有明显不适,不痛不痒。白癜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指、背、腕、前臂、面、颈,及其周围最为常见。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脸上、胳膊上出现白色斑块,可能是单纯糠疹。白色糠疹属于鳞屑性色素减退斑,表现为脸上圆形或椭圆形淡白色斑块,伴有瘙痒或疼痛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淡白色斑块会逐渐扩展。

一旦发现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白斑时,应及早去医院接受科学规范的检查。尤其是对白癜风患者来说,拖延的时间越长,白斑会扩展,治疗的难度也会增加。

皮肤红斑点,手指按压辨别病症

一到夏天,宝爸宝妈们就开始手忙脚乱,因为一不留意,宝宝娇嫩的皮肤上就会被蚊子“偷袭”,出现一些小红点。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皮肤表面起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红斑点,却可能是身体给我们亮起的红灯!

雷鸣分析说,皮肤出现红色斑点,首先要探究成因,有针对性地治疗。皮肤出现红色斑点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用手指按压红色斑点,如果斑点褪色,那么可初步简单地将它概括为炎性疾病,如过敏性疾病或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一些过敏体质人群,接触了过敏原之后,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红点,通常还会伴随皮肤瘙痒等。如果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还伴有皮肤灼热、疼痛,首先要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用手指按压红斑、红点,再将手指抬起后发现斑点不褪色,那么考虑其可能为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或血管炎等。

如果皮肤出现小红点,呈鲜红色或樱桃色,小如针尖,大如芝麻,这可能是“樱桃痣”。“樱桃痣”的数量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通常不痛不痒,如果觉得影响美观,可考虑激光、冷冻和电烧灼治疗。

皮肤褐色斑块,提防黄褐斑或老年斑

对于中青年女性来说,如果脸上多了些淡褐色或深褐色的斑块,很有可能是被黄褐斑“盯上”了。

“黄褐斑也称肝斑,是片状的,不高出皮肤。黄褐斑多长在面颊部、前额、鼻部等,斑点边缘清晰。黄褐斑受紫外线照射后颜色会加深,常在春夏季节加重。”雷鸣表示。

黄褐斑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雌激素水平、化妆品使用不当等有关。过度劳累、焦虑、皮肤干燥、皮肤炎症也是黄褐斑的诱因。妊娠也会加重和诱发黄褐斑。“黄褐斑的治疗周期较长,色斑得慢慢淡化。”雷鸣提醒。

岁月常常会在身体上留下各种印记,而褐色的老年斑被认为是皮肤衰老的直观特征。老年斑在医学上称为“脂溢性角化症”。这种斑常见于面部和手背等曝光部位,表现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浅褐色、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或斑片。随着时间推移,这类色斑会慢慢地高出皮肤表面,表皮严重增厚、粗糙。一般认为,老年斑属于良性病变,如果范围小、平坦,可不必着急处理。实在觉得影响美观,可通过液氮冷冻、激光等技术消除。

皮肤紫色斑块

小心扁平苔藓作祟

你有没有发现过,身上突然冒出一些紫色或紫红色的斑块,它们像捉迷藏一样,悄悄躲在皮肤下面?这些可能是扁平苔藓在“搞鬼”。

雷鸣介绍,皮肤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药物等相关,而心理和感染因素被认为是诱发或加重该疾病的因素。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紫色扁平丘疹及斑块,表面有蜡样薄膜,伴有瘙痒,皮损处花边状网状结构可能非常显著。

发生在皮肤上的扁平苔藓,如果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长时间不能自然消退,就需要进行正规医学治疗。治疗扁平苔藓,可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制剂、维A酸等药物。

眼皮黄色斑块

警惕睑黄瘤找上门

70岁的王阿姨眼皮长了几块较小的黄色斑块,近两年斑块逐渐长大,影响美观。近日就诊检查后,医生告诉王阿姨,她眼皮上的这种黄色的斑块叫睑黄瘤,是与人体内脂质代谢障碍相关的外在皮肤表现,建议她再去查查血脂。

雷鸣介绍,睑黄瘤是生长在眼睑周围的扁平黄色瘤,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沉积物,常见于中老年人上睑内侧,少数年轻人也会发病。皮疹多为橘黄色柔软的长方形或多角形丘疹和斑块。

睑黄瘤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等。选择治疗方法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人身体状况。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