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了,暖气、羽绒服、暖宝宝,堪称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御寒三件宝”。可若是穿越回古代,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情况下,古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我们不妨通过古汉字,揭秘古人御寒的故事。
01
古人的御寒
“寒”,这个会意字,从宀,从人,从茻,从仌(冰的本字),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屋中蜷缩于草堆以避寒的场景。其本义是冻,《说文》中解释道:“寒,冻也。”
“这个字不仅描述了古代人们御寒的生活场景,更引申出了贫困、卑微、恐惧、战栗、凄凉、凋零等多重含义。”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汉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介绍,到了大寒时节,平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唐朝宰相元稹在《大寒》一诗中写道:“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这不仅是对冬日天气寒冷的描述,更反映了古人在严寒中的生存不易。《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元封二年,大寒,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更是触目惊心,揭示了古代平民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困境。
“面对严寒,平民的御寒手段有限,草被虽能暂时保暖,但并非长久之计。他们主要依靠穿多层的褐(粗麻短衣)或在衣物中添加麻絮、柳絮、木棉花等植物纤维来御寒。”张鑫华说,白居易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提到的“木棉花冷得虚名”,这种衣服称为“袍”或者“袄”,两种衣服都有夹层,不同的是,“袍”可以覆盖到脚面,“袄”只能覆盖上身。诗中所写,便是对木棉保暖性有限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这些简陋的衣物仍是平民冬日里的宝贵温暖。
02
古代的保温墙
秦汉时期,贵族们开始使用壁炉、火墙等高级御寒设施,并在墙壁外层涂以花椒泥保温,以达到既温暖又芬芳的效果。《三辅黄图》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汉书·车千秋传》曰:“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 《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兰回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也均是古代贵族以椒泥涂墙的描述。这些高级御寒手段,不仅体现了贵族的奢华生活,更反映了古代建筑技术的进步。
“相比之下,古代平民的御寒方式则显得简陋而实用。”张鑫华介绍,他们在墙泥中加以麦秸、稻草等物,以增强保温和稳固作用。同时,利用火炕、火炉等设施,为室内提供温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手段,却是平民在严寒中赖以生存的智慧结晶。
03
纸衣和裘衣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为穷苦人提供了新思路——制作纸衣或纸被。晚唐诗人徐夤在《纸被》诗中写道:“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风暖于绵。”这不仅展示了纸衣物美价廉、御寒保暖的特点,更反映了穷苦人在逆境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或许是纸衣洁白轻软及寒门儒士以此避寒的特点,纸衣因此一度成为文人雅士的青睐之物。如《赠惟俨师》:“云锁木龛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纸衣,终究御寒有限。裘衣,也是古人越冬的主要服饰之一,但因为制作与成本,显然不是人人都可拥有。”张鑫华说,《清稗类钞》中记载:“常人眼光,每以其度冬之常服判之。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则惟木棉。”可见,当时用以御寒的羊裘是中等家庭才可能有的配备,而平民则多以木棉(绵)御寒。
04
“绵”与“棉”
“宋朝以前,汉字中并没有‘棉’字,只有‘绵’。”张鑫华说,绵,会意字,从糸、从帛,本义是蚕丝制作的棉絮,引申为丝絮状物、接连不断、久远、柔软、单薄等义。棉,形声字,从木,帛声。早期平民赖以御寒的木棉原写作“木绵”,虽然是采自高大的落叶乔木,但由于其类似于丝织品的特性,仍然以“绵”来代表。北宋时的《广韵》一书记载:“绵,木绵,树名。”
“棉”字出现较晚,但棉花的引入要早于宋元之间。《宋史》记载:“(棉花)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由于丝织品过于昂贵,而棉花是在宋元之间引进,明朝时才普及,因此,明朝以前,除炉火外,百姓在室内也依靠草来避寒。明朝时,朱元璋大力倡导种植棉花,自此,棉衣成为普通百姓的首选御寒之物。
“目前发现的文献中,‘棉’字首见于南宋《甕牗闲评》一书中,其从‘木’而不从‘糸’的结构,应与始传于我国的棉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关。于是,‘木绵’也随之改为了‘木棉’,但后世仍存在混用的情况。”张鑫华说。另外,“棉”本义为棉花,也引申为绵薄、微薄。亦用于比喻人耳根软,不坚持己见或嘴甜之意。如《红楼梦》:“到底是那里来的孩子?他不过哄我们那个棉花耳朵的爷罢了。”
记者 李尚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