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大雪时节 万物潜藏

中医提醒:切勿错过调养好时机

2024年12月10日  刘威

大雪至,寒冬始。12月6日,我们迎来大雪节气。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也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了。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提醒,大雪节气养生应以“养藏”为主旋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以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1

藏精气:适当进补

大雪节气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俗语,因为冬季是藏匿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大雪时节,可以适当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肉类,还要多吃一些益肾类的食物,如腰果、芡实、山药、白果、核桃等。此外,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也要多吃一些,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它们不仅可以补肾养血,还可滋阴润燥。”吴晓晶建议。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大雪时节饮食不要过于温热,以防伤阴,可选择一些甘润的食物,如蜂蜜、牛奶、鸡蛋、豆浆、芝麻,水果可以选择橘子、橙子等。偏于阴虚之人,易上火、口干、皮肤干燥、毛发干枯,更应防燥护阴,多喝温开水,饭前饭后可喝些清淡的热汤粥,更有益胃肠健康。

冬天如果室内暖气充足,很容易造成体内燥热,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吃点萝卜和梨,可养阴、润肺、清热。比如在炖各种汤的时候,可以放一点白萝卜。

2

藏阳气:早睡晚起注意保暖

进入大雪节气最重要的是防寒,尤其要注意头、脚、颈部的防寒保暖。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有积极作用。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古人冬季的养生之道。大雪节气后,在起居上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睡迟起,并要收敛神气,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起居要缓,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冬天天寒地冻,再加上昼短夜长,万物萧瑟,使人内心更容易低落压抑。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静,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3

藏津液:做舒缓运动少出汗

冬天是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季节,古籍有言“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吴晓晶表示,大雪节气运动养生应做到动静结合。所谓“动”,并非指过于激烈、大汗淋漓的运动,而是以运动强度适中、微微出汗为佳,可选择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操。而“静”多指行“坐功”。还可通过叩齿来补固肾气,上下齿相叩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4

天冷做好足部保养

古人常说“寒从脚下起”,吴晓晶建议,寒冬里保健养生要从足部做起,尤其关注两个穴位:三阴交穴和涌泉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肝主疏泄,肾藏精,三阴交穴通过调节这三条经络,可以影响身体的水湿运化、疏泄功能和精血储藏,可以缓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而涌泉穴在足底,日常按压点揉、艾灸,具有补肾填精、安神定志的功效。

冬天常用热水泡脚可以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大雪时节,天寒地冻,很多人常出现手脚冰凉。对于这种情况,选用当归、桂枝、艾叶、干姜等中草药睡前泡脚,可温通经络,改善下肢循环,促进睡眠。“但有些老年人喜欢边看电视边泡脚,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种做法并不提倡。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在38℃~43℃之间,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身上微微出汗即可。老年人如果泡脚泡得太久,水温太烫,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吴晓晶提醒。

食疗茶饮方

●橘桂姜茶

方法:橘皮、桂皮、茴香各取适量,鲜姜3~5片,加清水煮开,或用沸水冲泡浸焖后取汁即可饮用。

功效:橘皮理气化痰、健脾开胃;桂皮温阳散寒、活血止痛;茴香理气止痛、温中散寒;鲜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这四味合用,能温中散寒,行气健脾。

●黄芪红茶

方法:黄芪15克,红茶约3克。将黄芪煮15分钟后,加入红茶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补气生阳、调和脾胃、润肺生津。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