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阿娜河畔》的文学世界

2024年12月23日  李尚

《阿娜河畔》。

阿舍。

近年来,宁夏文学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在自治区文联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不久前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便是一部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宁夏文学佳作。本期“宁夏文化地图”,让我们走近这部长篇佳作,从创作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介绍与剖析。

独特的精神魅力

故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无数作家在其创作实践中,不断返回“故乡”,诠释根植于生命中的深情。宁夏作家阿舍的长篇小说作品《阿娜河畔》便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并借由这次回望,掀开了边疆建设的壮阔史诗。这部作品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视野、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历史思考,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更在文学评论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自出版以来,便以其独特的主题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它拓展了宁夏文学创作的书写疆域,拓宽了宁夏小说创作的文学边界。这部小说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背景,通过两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命运轨迹,深刻描绘了兵团的发展历史与现实变迁,展现了一幅广阔而深邃的历史画卷。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认为,《阿娜河畔》不仅是一部辽阔的大地之书,更是一部历史之书。他提到,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写起,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将个人命运与大历史紧密相连。“小说中的两家人——明家和石家的生活,实际上是对整个大历史的微观呈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背后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这种将大历史融入个体命运的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抽象,而是充满了生动性和真实感。”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说,《阿娜河畔》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通过对兵团发展历史的书写,展现了兵团精神的独特魅力。“兵团精神不仅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还蕴含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小说《阿娜河畔》通过两代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这些情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更引发了对生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阿娜河畔》是一首书写普通人情谊的“赞美诗”。“小说中的情感描绘非常细腻真挚,无论是老一辈的成信秀与她的两任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还是新一代的石昭美与明中启之间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张莉特别提到,石昭美在面对丈夫的精神出轨时,所表现出的痛苦、纠结和最终的释然,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在婚姻中的成长和独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则从爱情的角度解读了小说的情感主题。他认为,《阿娜河畔》写了两代人的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在重复以前的套路。“贺绍俊强调,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他指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所展现的情感却是永恒的。这些故事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更引发了对人性、婚姻和伦理的深刻思考。

此外,《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阿娜河畔》很好地处理了人和历史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人和土地的关系。“小说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人物之间的纠葛和冲突,更是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意义。”刘琼说

《阿娜河畔》简介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讲述了在新疆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第一代人明双全、李秀琴等无私地为边疆建设事业和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第二代人明中启和明千安两兄弟则在时代面前做出了坚守和开拓两种不同选择。那时,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边疆,为边疆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力量,他们也与当地民众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

作家用文字构建世界,小说《阿娜河畔》正是阿舍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世界。

徐则臣认为,小说《阿娜河畔》在整体气韵和细节描写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他指出,小说在叙述上既保持了节奏的连贯性和密度的均匀性,又在细节上落实得非常充分。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在整体上显得从容不迫、气韵绵长,而在细节上则充满了生动性和真实感。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刘诗宇则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了小说的写作技巧。他认为,《阿娜河畔》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立体且具有代表性。“这些人物不仅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还与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成了呼应关系。”刘诗宇提到,小说中的明中启形象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奋斗与坚守的精神内涵。但明中启的形象又更加复杂多面,他的卑微、自作多情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挣扎都使得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认为,小说《阿娜河畔》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小说中的叙述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和情节的推进,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变化。”

女性的坚韧与温暖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位作家都在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生活的斑斓画卷。作家阿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小说《阿娜河畔》中刻画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女性角色,她们不仅承载了时代的记忆,更彰显了女性独有的坚韧与光辉。

小说中,李秀琴这一角色无疑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她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几乎承担了家庭中的所有责任。阿舍在塑造这一角色时,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与心血,她希望通过李秀琴这一形象,表达对传统妇女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疼惜。

“她身上的担子特别重。我不仅要写出她生活的艰辛,更要展现她在面对重重压力时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强。她乐于助人,无论是石昭美还是明中启,在遇到困难时,她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这种无私与善良,正是我想通过这一角色传达给读者的。”阿舍说,正因为李秀琴善良无私,她的早逝,不仅让读者痛惜,阿舍写到此处,更是为这一人物流下眼泪。阿舍表示,李秀琴这个人物形象是她对传统女性承受生活之重处境的用情书写。

层次感与多样性

小说《阿娜河畔》中的女性角色,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阿舍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元女性的时代画卷。

成信秀就是一个早早觉醒、富有理想的女性。她在16岁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愿将人生寄托在男人和家庭上。即便后来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她也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要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她的坚韧与独立,让人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石昭美,则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性。她单纯、善良,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然而,在婚姻情感出现问题后,她也逐渐走出了迷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她的成长与蜕变,是女性自我觉醒与成长的生动写照。

陈理真,则是一个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她没有什么理想,只是单纯认为自己家的男人好,她就好。她的形象,虽然有些悲哀,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

阿舍表示,她在塑造这些女性角色时,注重展现她们的层次感与多样性。她希望通过这些角色,让读者看到女性在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不同面貌,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女性、尊重女性。

人性中的幽暗与光明

在小说《阿娜河畔》众多女性形象中,石昭美这一角色无疑是最为复杂、最为引人深思的。她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原本应该被设定为光明美好的形象。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给上海方面写了一封揭发楼文君的信,导致楼文君失去了体制内的工作。

这一情节的反转,不仅让读者感到震惊,就连阿舍自己也表示,这是创作过程中的“意外”。“石昭美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性,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她的爱情观过于纯粹、过于理想化。我让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了让她在经历极端痛苦后,能够重新认识爱情与婚姻,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女性。”阿舍说,自己原本并没有打算让石昭美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她觉得这是让石昭美成长与觉醒的必要一步。

石昭美的反转与成长,不仅让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的幽暗与光明。阿舍表示,她希望通过这一角色,让读者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学会在复杂的人性中寻找光明与希望。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