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深耕生态文明

绘就绿水青山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河湖 推进产业转型

2024年12月24日  鲍淑玲

今年以来,银川市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态答卷”。

今年优良天比率为79.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深化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整治275个,整治率99%

对8个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建立风险源清单并开展清理整治

严格节能目标管理,完成38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核

今年1月至10月,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完成投资71.12亿元

强化治理

改善人居环境

今年以来,银川市坚持精准治污,努力做好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减法”,让银川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银川市今年优良天比率为79.1%,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冬春季是大气污染高发期,为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主动战,银川市提前安排部署2024年~2025年冬春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重点工作任务,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从2024年11月1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分两个阶段在全市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为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建立健全石嘴山市-银川市区域联防联控、核心区域精细化管控、临界污染天分级分类管控等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加强数据分析,对污染过程的成因和趋势精准研判,及时发布《空气质量形势预报》和《攻坚调度指令》;严管烟尘、煤尘、汽尘、扬尘,开展‘利剑治污’、臭氧攻坚等大气污染执法攻坚专项行动。”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保护水系

建设美丽河湖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按照“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银川市围绕黄河银川段积极开展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扩整、恢复河湖水利功能,大力实施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

银川市深化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整治275个,整治率99%;黄河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排水沟排污口补充排查整治351个,已完成清理合并和依法取缔,正在推进分类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8个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建立风险源清单并开展清理整治;完成北郊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制定《银川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对5个城市集中式水源地开展水质调查;深化工业废水综合整治,结合“一市一策”科技帮扶,开展全市工业园区水生态环境污染源问题诊断,查摆出涉及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排污许可要求落实四个方面50个问题,组织开展培训并将问题交办园区予以整改。

同时,银川市在全区率先启动美丽河湖建设,结合“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以典农河为主线,实施了一系列美丽河湖建设项目,全市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均有效提升。

产业转型

绿色成为发展新底色

如今在银川,汇聚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高新企业,这些企业以绿色循环产业壮大为“底盘”,以产业链延伸为驱动,变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助力银川现代能源经济向绿色化、清洁化、高端化迈进。

今年以来,银川市实施全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增效。“我们严格节能目标管理,实行重点企业用能预算管理,完成38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核,开展新一轮‘两高’项目排查工作;开展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组织申报能耗单列重大项目10个。”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银川市统筹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银川市、苏银产业园、永宁县闽宁镇、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中石油宁夏石化5个试点成功入选自治区碳达峰试点。

同时,银川市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扩大新能源装机容量,推动国能灵绍大基地光伏、中环“绿电园区”、中广核共享储能等18个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华电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全容量并网。今年1月~10月,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完成投资71.12亿元;增强系统调节性,加快构建银川220千伏“蜂窝型”双环网网架,持续提升系统保障和运行控制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保障。锦阳绿储等项目建成并网,全市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42.4万千瓦/80.85万千瓦时,储能电站“超级充电宝”作用凸显;“绿电园区”试点稳步推进,核定银川经开区、苏银产业园2023年度新增用电负荷25.98万千瓦,开工建设4个配套光伏项目,装机规模达90.84万千瓦。

此外,银川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谋划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10个,总投资27亿元;建成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等6个重点工程,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七子莲湖示范片区水环境提升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再生水综合利用率达58.69%;建设“无废医院”“无废商场”“无废学校”等“无废细胞”50个。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