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浪潮中,老年人群体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新力量。然而,随之而来的盲目购物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关于购物成瘾的热议。心理学视角下,老年人的盲目购物并非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深藏着复杂的心理原因。今天,就让我们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军萍一起,通过三位老年人的网购故事,探讨老年人盲目购物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探寻引导他们健康消费的方法。
情绪性消费,让他陷入更大的负面情绪中
讲述人:张建国(化名),65岁
我退休前是银川一所中学的老师,自从老伴去世后,原本温馨的家就变得冷冷清清,我也觉得很孤单。有一天,我实在无聊,就拿起了手机,无意间点进了一个直播间,里面那个主播特别热情,一口一个“家人们”,听得我心里暖洋洋的,仿佛又找到了那种被关心的感觉。在主播的热情推荐下,我开始买东西,从保健品到家居用品,只要主播说好,我就赶紧下单。每次收到快递,拆开包裹的那一刻,我都能感到一种短暂的满足。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事情不对劲了。那些保健品我连续吃了几个月,也没觉得身体状况有什么改善。网购的那些家居用品堆在家里,有的甚至都没开封。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要买这些东西?每次看到家里堆得到处都是的快递,我的心就像被石头压着一样,沉甸甸的。但是,闲暇时,我还是忍不住会进入直播间,“买买买”依然停不下来。
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不再这样盲目购物,不再让这些情绪左右我的生活。
专家建议
首先,您的购物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慰藉。失去老伴后的孤独,让您更容易被直播间主播的热情和亲密称呼所吸引。这种情绪性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孤独感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您对社交沟通的渴望和对自我价值认可的需求。在购物过程中获得的短暂满足,其实是您在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从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类消费为“情绪性消费”,“情绪性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它是一种自我安慰或短暂逃避现实的手段。对于孤独或情绪受困的老年人来说,购物可能提供了一种情绪上的慰藉,帮助他们暂时忘记生活中的问题或不适。
如果只是偶尔这样通过购物释放一下情绪,其实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出现购物成瘾的情况,就需要注意了,可以在每次购物前,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吗?”
如果这样做还是不能忍住购物的冲动,感到自己难以控制,不妨寻求家人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购物带来的一时愉悦或满足,会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后悔、自责或其他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群友的团购邀请,让他难以拒绝
讲述人:王志强(化名),68岁
我以前在银川一家购物城上班,早早就内退了,身边能说得上话的朋友不多,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在家翻翻手机,看看短视频,打发时间。
去年夏天,我和老伴一起参加了社区的健步走队伍。这之后,我被拉进了一个健步走的群,群里的人都很热情,大家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健步走心得。但我最期待的其实是在群里和大家聊天。每当群里有人分享他们购买的物品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参与团购。我觉得每次团购花上一两百块不算什么,而且这样做能让大家觉得我很好相处、人缘好。
但随着给我发团购邀请的人越来越多,我开始有些吃不消了。每次看到团购信息,我心里就矛盾起来,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小气或者不好相处,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单。
现在,我真的很纠结。我希望能一直和群里的朋友们聊天,多交一些能聊得来的朋友。但是,因为购物产生的经济压力,还有老伴时不时的埋怨,让我感到非常烦恼。
专家建议
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发现老年人参与团购往往不只是为了购物,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情感需求。他们渴望归属感,希望通过团购活动融入一个群体,希望自己是被接纳的。同时,他们追求社交网络里的稳定关系,害怕因为拒绝而失去与朋友的联系。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面对团购邀请时,往往难以说出“不”。理解这些心理需求,对于我们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社交方式至关重要。
尤其是老年人的儿女,要帮助老年人建立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是否参与团购或购买商品。同时,儿女们要鼓励老年人参与一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兴趣小组等,减少老年人对团购活动的依赖。当然,老年人也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学习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包括如何婉转地拒绝他人的团购邀请。
靠买东西满足自己,她与女儿矛盾升级
讲述人:张淑琴(化名),70岁
人生走过大半,我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前几年我生了一场大病,挺过来之后,真感觉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经历了这场大病,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一辈子,我都在为别人活着,现在,我应该为自己活一次。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我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开心。但毕竟年纪大了,很多年轻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对我来说都成了奢望。我尝试过学画画,上老年大学,但都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了。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在购物中找到了满足感。
每当闲下来,我就会打开购物平台。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优惠推荐、打折信息,让我感到兴奋。每次下单后,收到一大堆优惠券,我总觉得自己赚到了。即使那些优惠券不过是几元几元的蝇头小利,我也乐此不疲。
仅仅一个月,我在网上买东西就花了3000多元。当然,这些买回家的东西有没有用已经不重要了,我总觉得购物是在满足自己,是在对自己好。当女儿发现这件事时,她很生气,专门从厦门回到银川。她认为我这样盲目购物是不对的,但我却觉得她是不想让我过得开心。现在我们母女俩的关系变得很紧张,谁都不愿意先低头。
我不想因为这件事和女儿闹矛盾,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起码我觉得自己没错,我就是想买东西满足自己,怎么就不行?
专家建议
我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和所面临的困惑。您说“我就是想买东西满足自己,怎么就不行?”这句话道出了您内心深处的疑问和无奈。在您看来,通过购物来寻求满足和快乐,是一种自我关爱的方式,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当您的购物行为不再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是一种情绪慰藉,甚至影响到您的家庭关系时,您就要考虑购买的东西是否物有所值。
我想告诉您,您的感受是被理解的,我们并不是要否定您的需求,而是希望帮助您找到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建议您多花些时间去思考:还有什么能让您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可能包括活动、人际关系、成就等方面。您可以回顾过去,找出哪些经历曾让您感到最快乐和最有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去和女儿分享您想到的事情。在分享的过程中,或许就能够解决您目前和女儿的分歧了。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