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遭以军袭击损毁的建筑。 文图均据新华社
这是11月1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一处临时帐篷区拍摄的流离失所儿童。(左)
这是12月13日在加沙城拍摄的巴勒斯坦少年阿克拉姆·哈尔卜。今年10月,13岁的阿克拉姆·哈尔卜,在以军对加沙地带北部杰巴利耶难民营的一次袭击中受伤,腿被截肢。(右)
以军空袭后的废墟。
美国《华盛顿邮报》23日以卫星图像、经证实的视频和采访为消息源报道,以色列军队正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北部大举拆楼,修筑工事。当地居民控诉,在他们曾经的家园,“一切被摧毁,只为把人赶走”。
路透社同一天报道,巴方指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北部施行“去人口化”,目的是造出一片“缓冲区”。以方对此予以否认。
故技重施
再造一片“缓冲区”
以军以打击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为由,10月初以来对加沙地带北端的杰巴利耶、拜特拉希耶、拜特哈嫩发动空袭和地面进攻并实施军事围困。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过去11个星期以来,超过1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受上述行动影响的区域,估计留在当地的居民在3万至5万之间,不及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前的八分之一。
《华盛顿邮报》23日报道,经过卫星图像分析,在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的加沙地带北部,以军推倒民居,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建造新路。从图像看,10月14日至12月15日,杰巴利耶难民营近半被夷平,一条本已存在的西部道路与一条拓宽的东部道路连通,一条贯通东西的“新通道”就此出现。
报道说,打通这条通道、平整道路两侧土地并建造相应哨所,可谓以军继控制“内特扎里姆走廊”之后故技重施。
本轮巴以冲突去年10月爆发,以军发起地面行动后不久便控制获称“内特扎里姆走廊”的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全长约6.4公里,将狭长的加沙地带从中间一分为二。以军扼住这一战略咽喉,阻止巴勒斯坦人返回加沙地带北部。如今,以军已控制“内特扎里姆走廊”周边近48平方公里、横贯加沙地带的一块类正方形区域。
按《华盛顿邮报》说法,“内特扎里姆走廊”周边人口较少,多为农业区,而加沙地带北部“新通道”穿过原来的人口稠密区,北部城市因此被摧毁。分析人士认为,借由“新通道”,加沙地带北端被切割出去,与加沙城隔绝,以军就能造出一片“缓冲区”。
一无所剩
全摧毁,只为把人赶走
以军未就上述报道内容予以回应或说明。《华盛顿邮报》援引联合国卫星数据报道,去年10月7日至今年12月1日,加沙地带北部的北加沙省三分之一建筑被摧毁,其中,杰巴利耶超过5000处,拜特拉希耶超过3000处,拜特哈嫩超过2000处。
加沙地带北部包括北加沙省和加沙省两个省份,位于加沙省的加沙城是加沙地带最大城市。以色列频频以军事行动为由发出所谓“疏散令”,强迫巴勒斯坦人离开家园。
现年41岁的拜特拉希耶居民赛义德·盖拉尼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在加沙地带北部,赖以为生的东西一无所剩。一切全被摧毁,只为把人赶走。”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本月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以军在加沙地带北部执行“种族清洗”,“拜特拉希耶不复存在,拜特哈嫩不复存在,现在轮到杰巴利耶”。以色列军方否认亚阿隆上述说法,辩称其在加沙地带的行动“符合国际法”。
■相关新闻
以承认暗杀
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
据以色列媒体23日报道,以国防部长卡茨当天证实,以色列7月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暗杀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