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可玩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谁还不是个小皇帝了?刷完朋友圈的心态堪比“朕已阅”;老套如你我还在回复“好的”时,小皇帝们已经开始发送“朕允了”表情包……当你用玩梗的心态感叹“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时,可曾想到这“朕”字的一生,也是沧海桑田……
从平民自称到皇权专属
如果穿越到先秦时期,还张口闭口自称“朕”,根本不会有人觉得僭越,因为那时的“朕”字只是一个普通的代词,如同“我”一般,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王侯,都可以使用。
在《楚辞·离骚》中,屈原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时,就写道:“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而在《尔雅·释诂》中,更是明确将“朕”列为“我”的同义词之一:“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
“君王有很多自称,比如‘余’‘余一人’‘一人’都是君王的自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朕’字逐渐成为了皇帝的专属代词,除皇帝以外的人不得再使用。”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古文字研究爱好者张鑫华说,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朕”这个普通的代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自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君权。
朕 舟之缝隙
关于“朕”字的本义,学界存在很多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从象形来看,“朕”的本义当与“舟”有关,本义为舟的缝隙。
“《说文》中虽然只简单提及‘朕’作为代词时,可以作为‘我’的意思,但清代学者如段玉裁等,推测‘朕’的本义可能是舟的缝隙。段玉裁曾解释说:‘其解当曰舟缝也。从舟、灷声。’意思是‘朕’的本义是舟的缝隙,当为形声字,从舟、灷声。这一说法可能来源于戴震《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的记载。”张鑫华解释道:戴震是段玉裁的授业恩师,段玉裁受其影响的可能性很大,而戴震的说法也有一定的依据——《周礼·函人》记载:“视其朕,欲其直也。” 意思是制作铠甲的工匠,缝制皮革要对缝。《庄子·齐物论》曰:“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意思是缝隙虽小,但隐藏以后得征兆。“表明‘朕’确实有缝隙的意思。”
朕 艄公撑船
在探讨古文字“朕”的起源与演变时,一般观点认为,“朕”应为一个会意字,由“舟”和另一形旁构成,但这一形旁的本义至今不详,因此“朕”字所会之意也显得扑朔迷离。
若按照段玉裁的说法,另一形符为“灷”。《五音集韵》和《正字通》均注解“灷”为火种,由此推测,“朕”从舟、从灷,或许意在表达船上有微弱火种之意,象征着有瑕或不足,进而引申为谦称“我”,意为不完备或有所欠缺。然而,张鑫华指出,这种解释存在明显有后入为主和强行匹配的嫌疑,因为从金文和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朕”的形符显然与火无关。
实际上,在《庄子·应帝王》和《鬼谷子》等古籍中,“朕”字均被赋予了征兆的意味。结合“朕”的象形特征,有意见认为,“朕”的甲骨文应会“艄公撑船”之意。这样,它既可以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又蕴含着掌舵、引领的深层含义。进而,“朕”又引申为征兆,船上的缝隙或细微变化,均可视为征兆的范畴。
“朕”字背后的文化象征
秦始皇为何会选择“朕”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张鑫华认为,这可能与秦始皇崇尚水德有关。他解释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推终始五德之传,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因此,他选择了水德作为秦朝的德性象征。而‘朕’字作为舟行水上的象征,恰好符合秦始皇对水德的崇尚。”
此外,张鑫华还指出,“朕”字还体现了帝王的谦称和自我约束。他引用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号》中的记载:“或称朕何?亦王者之谦也。朕,我也。不以尊称自也,但自我皆谦。”这说明,“朕”字作为帝王自称,不仅体现了帝王的尊贵与权威,更体现了帝王的谦逊与自我约束。
从秦始皇开始,“朕”字成为了皇帝专用的自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这个过程中,“朕”字逐渐成为了帝王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