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居中原,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核心发源地,其灿烂文化与古老文明交相辉映,是人类珍贵文化遗产。近日,由宁夏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华夏文明之光”——河南珍宝文物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展出汇集了河南省的百余件文物精品,从“国之形成”“匠作技艺”两方面呈现,展示出华夏历史进程,彰显中原古代灿烂文明。本次展出将持续至4月7日。让我们来看看此次展览有哪些“宝贝”吧。
妇好圈足觥 商代的酒器瑰宝
妇好圈足觥,出土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它看起来像一只卧着的猛兽,虎头虎脑的盖子,双眼圆睁,龇牙咧嘴,仿佛在守护着这千年的秘密。盖子上的夔龙与虎头相连,器身内还铸有“妇好”二字。宁夏博物馆讲解员梁艳解释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爱妻,不仅美丽聪慧,还是位杰出的女将军。
梁艳说,作为盛酒器,妇好圈足觥不仅实用,更是一件艺术品。它展现了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辉煌,那神秘瑰丽的造型,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每一件青铜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妇好圈足觥,更是我们了解商代青铜器工艺和文化的一扇窗。
编钟与编磬 古代音乐双璧
提到编钟,很多人都不陌生。编钟,是古代大型宴会上的明星乐器,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们大小不一,小的清脆悠扬,大的雄浑有力,就像现代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配合得天衣无缝。编钟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类似于现代的“哆来咪嗦拉”。“人们所说的‘五音不全’,就是脱胎于此。”梁艳说。
编磬则是另一番风味。它体现了音乐的阴柔之美。编钟和编磬一起演奏,那美妙的声音,真是“金声玉振”,让人陶醉其中。它们不仅是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代等级制度和音乐文化的生动写照。
玉握猪与玉蝉 汉代丧葬文化的独特象征
古代丧葬文化在此次展出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其中汉代丧葬文化中的玉握猪、玉蝉,都值得一看。
玉握猪在汉代丧葬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梁艳说,猪是六畜之首,象征着财富。所以,玉握猪被握在死者手中,寓意着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手握财富,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这不仅是汉代人对财富的追求,更是他们对死后世界的美好想象。
玉蝉则是放在死者口中的“口含”。蝉能脱壳而飞升,象征着重生和超脱。所以,玉蝉代表着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像蝉一样,获得新生。“玉握猪和玉蝉,都是汉代厚葬习俗中玉器使用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的独特观念和丧葬文化的奢华程度。”梁艳说。
金缕玉衣 汉代贵族的奢华殓服
同样代表了汉代丧葬文化的,还有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虽然此次展出的只是一件复制品,但我们仍可通过它,窥见汉代丧葬文化的一角。
金缕玉衣是汉代丧葬用的高级殓服,只有皇帝、诸侯等贵族才能享用。金缕玉衣用玉金丝做缕,以玉做衣,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玉的崇尚,更寄托了他们长生不老的梦想。
梁艳说,每一件金缕玉衣,都是工匠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穿上金缕玉衣的贵族们,仿佛能借此获得永恒的生命。虽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金缕玉衣却成为了我们了解汉代丧葬文化和玉石加工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汝窑瓷器 感受宋代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匠作技艺”板块,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钧窑瓷器和汝窑瓷器,其中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的瓷器淡雅至极。有天青色、月白色,天青色就像是雨后晴空,清新脱俗。特别是满釉乳钉烧的工艺,更是令人赞叹。梁艳说,宋朝时期汝窑瓷器本不能做到满釉,宋徽宗为追求完美,要求工匠在瓷器底部用小钉支撑烧制,烧完后敲掉乳钉,便有了满釉的瓷器。
每一件汝窑瓷器,都是宋代瓷器工艺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颜色淡雅,造型也极为规整,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瓷器制作工艺。拿起一件汝窑瓷器,轻轻抚摸那细腻的釉面,仿佛能感受到宋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知道多一点——
除了这些有趣的文物外,在展览中,你还可以看到贞旬卜骨、汉代画像砖、马蹄金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它们的存在,清晰地阐明了黄河流域地区留下的众多文化和文明遗迹,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作用,生动诠释了国家形成理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