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能通过说话或者手机播放音量的大小,判断一个人的修养高低。通过外出旅行观察,感觉有点意思。
退休了,老了。开车停车诸多不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机会大大增加。耳朵不得不接受他人利用坐车时间办公沟通或者聊天唠嗑谝闲传,观看短视频手机声音外放的骚扰。
有公园锻炼出来聊跳舞唱歌的,是我的同龄人,退休了,参加各种活动,是保持活力的途径,同命相连,听力下降,说话难免高喉咙大嗓门又不自知,多理解吧;有上班族利用手机学习培训职业技能知识的,资金周转,风险防范,活动方案,“一寸光阴一寸金”,打拼的职场必须全力以赴,珍惜分秒,如今各种“卷”,年轻人不易,自己孩子同样的年岁,劝自己多体恤吧;有母亲跟子女视频聊天,嘱咐冷天加衣,顺便又扯到乡下的东家长李家短,搞工程的舅姥爷得病,你那个同学,小时候来咱家住过,听说最近离婚了……虽然耳朵被打扰,但努力忍住,劝自己,莫管他人事。有人不耐烦,反复往发出喧哗的方位侧目数次,眼看他喉头动了几下,仿佛咽口水,好在,他到站了,走了。他顾虑的和我一样,出来制止,如果对方辩解,全车人都没事,就你事多,该怎么办?只好缄默,继续接收无法躲避的声音污染。
有时候,如果手机短视频的音量正在我的前后左右,因为“瓜田李下”,我不得不停止静音观看手机的行为。万一有人出来指责,误以为我是声源,会比较尴尬。
想起去西安等城市,机场有“莫喧哗请安静”广告,公交广播除了报站名,还有“手机音量请勿外放”的提示,银川应该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习惯总能慢慢养成。同样,也呼吁平时不注意这些“小节”的人,要把“声音侵扰”当回事,还他人耳根清静。提升素质的高调咱不谈,只要换位思考,如果大家都放开喉咙和手机音量,你能接受吗?
所以,为了你好我好,请“以静相待”。
□李雅芬(宁夏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