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均为记者 肖梦琪 摄
回到故乡,与三五好友一同探寻儿时的滋味;假期结束,行李箱中装着满满当当的家乡特产……在外地工作的马小芮每次回家,都会将自己惦念许久的吃食和水果吃个够。说起银川的水果,她总会用8个字评价——香气扑鼻、甘甜如蜜。
近年来,随着兴庆区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银川、走向全国。近期,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示了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兴庆草莓”“月牙湖蜜瓜”榜上有名。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这儿的草莓有颜也有料
日前,马小芮已经回到家乡准备过年。刚一到家,她便约着朋友来到位于通贵乡通北村的市外淘园草莓大棚。走进大棚,一垄垄绿色的草莓苗生机勃勃,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悬挂在绿叶之间,馥郁的草莓香味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摘下一颗品尝,味道确实不错,几人便放快动作,将草莓摘下放进篮筐。
大棚负责人金豆向她们介绍说,这里的草莓主要有“红颜”“圣诞红”“初恋”“妙七”等品种,均通过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的模式,直接将草莓栽种在有机质中,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为草莓苗精准浇水、施肥。这样的种植方式,不仅实现了种植空间利用最大化,还打造出全新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
这个冬天,兴庆区的草莓大棚遍地开花,共种植510亩,亩产值约10万元。在兴庆区种出的草莓为何产量高、品质好?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日光充足,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草莓生长。与此同时,兴庆区十分注重草莓种植技术与品种的优化,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和培育适应本地环境、市场需求量大的草莓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兴庆区以草莓种植为基础,打造集采摘、餐饮、民俗体验、亲子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还推动草莓与食品加工、电商等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订单络绎不绝 这儿的蜜瓜远销各地
每年7月,月牙湖乡的蜜瓜便迎来丰收季。凡是在那个时节走进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都会看到工人们不停采摘、搬运的身影,在不远处的分拣车间,传送带上蜜瓜按照重量、大小、品质分别滚落到对应位置,工人都在有条不紊地贴标签、装袋、封口,经过几年的口碑累积,企业收获了很多采购商和络绎不绝的订单,蜜瓜也远销至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月牙湖乡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界处,不仅拥有碱性沙地,还拥有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便利等种植条件,所以这里种出的蜜瓜果肉厚实、清脆爽口,十分受消费者青睐。此外,企业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销售的发展思路,和“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依托“都知果”“月牙蜜”商标,打造了月牙湖蜜瓜农产品品牌。目前月牙湖乡共建设连体拱棚85栋,总规模4300亩,年产值达2亿元。
优质蜜瓜俘获了一大批忠实的“吃瓜”群众,每年果品还未成熟,就有人咨询什么时候可以购买,家住西夏区的刘琨就是其中之一,“一家人都爱吃,每年都会买几箱。”
为了更好地推荐蜜瓜、推广优质农产品,月牙湖乡通过开展评选蜜瓜王、创新品鉴、非遗市集等主题活动,展示农业新成果、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
丰收的不仅是瓜果 还有村民的口袋
农产品声名远扬的同时也让周边村民拥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育种、栽苗、铺膜、吊蔓……蜜瓜从种到收各个环节,都是村民就业的机会。
王晓红住在滨河家园四村,在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她靠着不断努力,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人员,每月工资6000余元,给家里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次看着缀满藤蔓的蜜瓜,我就特别高兴,丰收的不仅有瓜果,还有我们的口袋。”王晓红笑着说。
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四金一利”模式,将群众深度嵌入产业发展当中,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承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参股经营有“红利”,每年带动就业8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
据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兴庆区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深入挖掘、保护、培育和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加大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进一步提高兴庆区农产品竞争力,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引领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兴庆西蓝花”“镇河番茄”“兴庆草莓”“月牙湖蜜瓜”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它们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营养品质高的特点,助力兴庆区农产品品质的持续升级。
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