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粮食“二十一连丰” 咱银川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2025年01月07日  吴春霖

去年以来,银川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焦“国之大者”,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实责任稳面积、综合施策提单产,克服8.24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粮食平均亩产居全区首位,为安民心、稳经济、稳大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广大市民的“粮袋子”“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

2024年

银川市粮食播种面积122.24万亩

总产量达70.18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1.1万吨

平均亩产574.2公斤

居全区首位

喜获“二十一连丰”

育良种、建良田

粮食增产又增收

2024年

●我市小麦种植面积达13.8万亩

●小麦亩均单产383.4公斤

●比2023年提高14公斤/亩,总产量5.3万吨

农作物从播种到出苗,从灌水施肥到收割,每一个环节,王生保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作为永宁县惠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领航者,今年60岁的王生保,不仅是高级农民农艺师、永宁县土地流转的先行者,也是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业新装备的积极尝试者。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他,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对农作物种植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认识。多年的农耕实践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必须依靠科技加持,才能真正实现“致富梦”。

2009年,王生保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流转土地1900余亩,成立了永宁县惠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便确立了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葵等粮食作物种植、销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他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采用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并引入农田滴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装备,始终在实验示范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农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品质也显著提升。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王生保的农业知识储备量让人惊叹,小到农作物各类新品种的生长特性、种植管理方法,大到各地土壤气候特点、宁夏粮食作物种植发展情况,他都能娓娓道来。据王生保介绍,这几年,合作社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深入合作,把他们新的品种引进来,通过在当地种植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种植效率,经过连续5年测产,4次小麦产量都居全区灌区小麦产量的最高纪录,尤其是2024年小麦单产纪录达到了734公斤。

“粮食高产对我们合作社来说是一年工作最大的鼓舞和肯定,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选择新品种中的优良品种,结合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为全市粮食丰产贡献力量。”王生保表示。

推良法、用良机

乡村振兴有活力

2024年

●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了5.2万亩,达到16.74万亩,增幅44.6%

●亩均单产543.7公斤,总产量9.1万吨

银川地处黄河之滨,拥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在众多农作物中,水稻无疑是银川农业的一大亮点。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节水增效的样板,近年来,稻渔空间加大科技创新,注重高效节水,确保农业持续增收,逐步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入园游览。

“稻渔空间围绕节水农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将渔业养殖排出的富营养化废水引入稻田,给水稻提供营养,净化后再循环用作养殖用水,最大程度减少农业种植用水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凯说。

“相较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稻渔种养模式可节水30%以上,化肥用量减少40%以上,农药则完全不用。”据赵凯介绍,“稻渔共作”是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鳖等)养殖结合的一种立体种养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稻田里安装的4个内循环流水槽,让经过水稻吸收净化后的黄河水,再次回到鱼蟹养殖池循环利用,节约用好每一滴水。通过运用综合种养技术,稻渔空间2024年稻谷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596公斤,967亩水稻总产量达到576.3吨。

赵凯表示,今后,稻渔空间将继续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和以渔治碱工程,实现稻渔共生营养互补,减少化肥的使用,实现农药零投放、农业有害物质零投入,同时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示范旱育稀植栽培等先进技术,继续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变好,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土地综合效益越来越好,助力乡村振兴。

机械化 智能化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

2024年

●银川市粮食平均亩产574.2公斤,比上年提高10.8公斤/亩

●全市玉米面积达到87.53万亩,亩均单产633.2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2公斤/亩,总产量55.42万吨

●大豆面积4.17万亩,亩均单产88公斤,产量0.36万吨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季季紧抓、茬茬接续、环环紧扣挖掘单产潜力,落实适当增密、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关键措施,辅助加装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智能装备,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均衡增产。其中,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水稻单产提升示范区宁粳43号水稻亩产862.85公斤,创宁夏旱直播水稻高产纪录;永宁县李俊镇宁化村宁春62号春小麦亩产732.18公斤,创春小麦高产纪录。

在灵武市马家滩镇大羊其村,由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借助物联网及北斗卫星导航等技术,打造的全区首个数字化“无人农场”,让村民实现了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也反映出全市农业正在向智能机械化转变。在该村,工作人员可以操作无人驾驶的大型拖拉机进行劳作,而且该农机搭载了卫星精准定位、5G移动通信等技术,将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图,有序行进在平整的田地里,执行整田、播种、植保、收割等作业,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机器换人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而且把每亩地机械成本从190元左右降至160元左右。”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智能农机控制能实现精量施肥,可使每亩节肥22%以上;实施精量喷药,可使每亩节药25%;实施精量播种,可使每亩节种40%以上。

目前,全市标准化设施园区、水产养殖基地、规模畜禽养殖场运用智能管理系统达95%以上,初步实现农业生产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预防病虫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及早修订发布灾害天气应急预案和防灾减灾注意事项,针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派出13个技术指导组,包县包片联系指导,帮助农民因地因时因作物落实关键措施,提高农业系统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能力,确保将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为重点,示范推广理化诱控、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2024年,全市兴唐米业“宁粳43号”大米,在2024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上,荣获“十大名优粳稻”产品榜第一名。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