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在社交中都体验过一些“社死”瞬间。其实有些时候出现尴尬社交,并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有些人却会产生焦虑,如害怕被人议论,害怕被人看穿等不安情绪。那么,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焦虑的感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和一个人的经历性格相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在银川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魏军萍老师遇到的案例及她的建议。
故事1
刻意没话找话
恐惧社交沉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王悦(化名)轻轻敲开了我咨询室的门。王悦今年34岁,是一位全职妈妈,温柔而略带羞涩。
自从成为全职宝妈后,王悦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家庭和孩子身上。但内心深处,王悦还是渴望与外面世界的连接。因此,她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希望在那里找到共鸣。然而,每次参加活动,王悦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当大家聊天正酣时,如果突然出现沉默,她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她告诉我,那种沉默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让她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来填补。于是,她会刻意地找话题,试图打破沉默。
有一次,社区组织了一个手工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一边做手工,一边闲聊。突然,话题中断,现场陷入了一阵沉默。王悦感到心跳加速,她急忙抛出了一个话题:“你们知道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吗?”但她的提问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反而让气氛显得有些尴尬。
类似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王悦的努力似乎总是适得其反。终于,在一次活动中,一位直率的女士对她说:“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没话找话?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一点沉默,你能不能真诚沟通呢?”这句话让王悦觉得挺伤面子。
从那以后,王悦退出了社区交流群,她开始回避社交活动,出门也越来越少。
●心理分析
王悦的“社死”瞬间,实际上是她对社交沉默的恐惧所导致的。作为全职宝妈,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外界的交流有限,认为沉默就意味着与他人失去连接,这种不安驱使她在与人交流时不断寻找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王悦是将沉默视为社交中的负面现象,认为沉默意味着尴尬和失败,因此她无法接受沉默的存在。再加上她对自己是不自信的,担心如果没有话题会变得无趣,会不被他人接纳,所以才会不停地打破社交中正常的沉默时刻。而之所以会如此,或许还和她在婚姻中逐渐失去自我有关。想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就需要从关注自我成长开始。
小贴士
1.倾听他人,而不是急于填补沉默。通过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进行更真诚的交流。
2.为自己设定小小的成长目标,去阅读、去运动、去旅行。总之,要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故事2
害怕被人看穿
隐藏真实的情绪
陈晨(化名)坐在对面的沙发上,从她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个比较安静的人。今年38岁的她,是银川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声音变得很弱、很轻。
在陈晨的记忆中,童年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每当争吵爆发,她就会躲进自己的房间,用被子蒙住头,试图屏蔽那些刺耳的声音。她记得有一次,自己无意间说错了一句话,便引发了父母之间更激烈的争吵。从那以后,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生怕自己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会成为点燃父母愤怒的火种。
成年后,陈晨将这种隐藏情绪的习惯带入了职场。她告诉我,她害怕别人看穿她的内心。
至今,她都不能忘记一次在单位年会上的尴尬。当时陈晨被要求上台发言,看到下面一双双注视的眼睛,她说自己突然心跳加速,感觉所有人都能看穿自己,那种无助和紧张让她几乎无法站立。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自己已经是中层管理者了,但她始终和同事们保持着距离。而这样的感受,也影响着她的工作生活。这些年她始终是一个人,偶尔有让自己心动的人,却因为害怕被人看穿自己的脆弱,而草草结束深入交流。
●心理分析
童年时期的经历,让陈晨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她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会引发不良后果。而成年后的陈晨,则将隐藏情绪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她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对自己的认同始终建立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上,她害怕一旦真实情感暴露,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认同。
小贴士
1.对内在积压的情绪要学会释放,比如通过绘画、日记等方式,逐渐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
2.通过自我探索的练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脆弱,并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
故事3
总是感觉
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张涛(化名)在银川一家私企工作,已成为销售经理。他的工作挑战性较大,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活力去应对各种挑战。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难言的敏感和多疑。他告诉我,他总是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他,这种想法让他感到孤立和焦虑。
事情追溯到几年前,张涛在前公司工作时,因为有一个月业绩不佳,他在部门会议上受到领导的公开批评。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且总觉得同事眼中充满了嘲讽。从那以后,他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每当在办公室里听到同事们低声交谈,他都会不自觉地认为可能在议论自己。这种疑虑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最近的一次销售会议上,张涛的这种疑虑达到了顶峰。本应专注于汇报自己的销售策略,但他的思绪却飘到了会议室的角落,猜测着同事们可能议论他。他开始心神不宁,导致汇报思路不清,效果很不好。事后,他一直很沮丧,觉得同事们应该会笑话他。
●心理分析
张涛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的体现。在前公司被领导批评的经历,让张涛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即他人的言行可能是在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加上张涛非常在意同事们的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渴望让他对周围的环境异常敏感。渐渐地,张涛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自我怀疑让他难以在职场和生活中保持自信。
小贴士
1.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帮助自己在感到不安时迅速恢复平静。
2.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就,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时候,这并不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整体看法。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