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姜德东 巧手雕刻餐桌上的美食艺术 2025年01月13日  王敏

教学中的姜德东。

姜德东食品雕刻作品。

在烹饪的世界里,食品雕刻如同一朵绽放的艺术之花,它不仅装点了宴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的精神追求。西夏区食品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姜德东,便是一位执着于这一领域的能工巧匠,他的匠心历程里有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有着自己对美的不懈追求。

传统文化的瑰宝

“食品雕刻不仅仅是一种美术技艺,它是将烹饪原料转化为各种精美的图案与形态,美化菜肴、装点宴席,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姜德东介绍说,从先秦时期的‘雕卵’技艺,到如今多样化的雕刻载体和技法——整雕、浮雕、镂空、模扣等,每一刀每一划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传承的坚守。不同食品雕刻刀具的设计,更是为了提升雕刻的精度和效率,更好地展现技艺。

“我最初接触食品雕刻是在2001年,那时我还在兴庆区中山街的一家宾馆实习。当时就被炒菜师傅的雕刻技艺吸引了,但那时的技艺传承还比较保守,师傅们并不愿意将技艺轻易外传。”于是,姜德东只能将这份热爱深埋在心底。

“2006年我决定前往大连的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学习食品雕刻。这一决定的作出并不容易,因为那时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好在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最终我还是顺利实现了求学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姜德东的生活很艰辛。他回忆,自己刚下火车就开始四处借钱,为了筹集食材费、住宿费和学费,他几乎借遍了亲朋好友。

“那时在培训学校,我每天从早晨8点开始学习,直到晚上8点,课后还要继续练习画画。为了生计,我瞒着老师,去学校门口的一家南方人开的包子铺打工,从凌晨1点半开始工作,直到早上快8点时再急忙赶回学校上课。这份早班工作,每月能为我带来15块钱的收入,加上免费的早餐,让我节省了不少生活上的开支。”姜德东说。

生活被雕刻填满

回忆自己最初的学习,姜德东笑着说,自己是从一朵朵花开始练习的,月季、牡丹、玫瑰……在基本功练习阶段,他珍惜每一块食材,哪怕是同学们丢弃的边角料,他也能将其变成练习刀法的材料,雕刻成树叶和树干。

对雕刻的痴迷,让姜德东对自己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记得最清楚的是雕刻牡丹花的过程——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雕刻了无数朵牡丹,摆满了80×180厘米的桌案。

后来的日子,姜德东的生活被雕刻填满,每天300个作品的雕刻量,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雕刻刀的刀身每月因雕刻大量的作品而消耗缩短近两厘米,手指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2010年,姜德东和弟弟一起创办了东超工作室,主要进行雕刻、面塑、糖艺的培训,后来进入酒店在师父陈斌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厨师长,直到2016年底,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对教育的情怀,正式走进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教师。

匠心独运,栩栩如生

谈及最难忘的作品,姜德东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他以萝卜为载体雕刻的《九龙戏珠》,便是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杰作。九条龙在有限的空间里盘旋而上,活灵活现,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九龙代表着富贵和吉祥。“雕刻的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要把手中的雕刻刀变成画笔,在萝卜上细腻地勾勒出龙的每一个细节。”姜德东说,这件作品耗时两天,由于萝卜体积较小,每一步都需要极度的细心和精准,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另一件代表作《孔雀迎宾》,设计构图精心巧妙,选取了孔雀和牡丹花这两个吉祥寓意的元素,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孔雀的整体高度达到70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的尾巴,姜德东将萝卜皮片成薄片,一片一片雕刻成羽毛的形状,再小心翼翼地粘合组装。

有底蕴的技艺

“很多人不理解食品雕刻的意义,其实它不仅能为从业者提供一门谋生的技艺,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姜德东说,食品雕刻历史悠久,其雏形应该是来自人类原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真正意义上的食品雕刻存在。当时的人们是在蛋的外壳上进行雕刻和染绘,然后烹熟而食。

到了隋唐时期,食品雕刻大量流行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酥酪雕”,即在酥酪上进行雕刻,称为“香食”;隋炀帝专用菜肴“镂金龙凤蟹”,即在菜肴“糖醋螃蟹”的上面覆盖一张用金纸镂刻而成的有龙凤图案的雕刻品,作为菜肴的装饰;唐代的“辋川小样”花色工艺菜,是模仿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图》二十景制作的;到了宋代,在筵席上使用食品雕刻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而明清时期的淮扬瓜雕“西瓜灯”则是瓜雕艺术发展的鼎盛。

“食品雕刻是有趣又有文化底蕴的一门手艺,希望能有更多人热爱并投入其中,用创意和手艺发扬中华美食文化。”姜德东说。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