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孩子总是口渴疲乏 警惕“小糖人” 2025年01月15日  刘威

2型糖尿病常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患病率明显上升,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也日益增多。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汪燕燕提醒,如果儿童出现多尿、多饮、多食、肥胖、疲劳乏力、黑棘皮症、反复皮肤感染、视力模糊等症状,需要警惕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建议及时就医。

病例回放

11岁小胖孩口渴疲乏

检查发现血糖“爆表”

今年11岁的小明(化名)身高160厘米,体重却已经达到68公斤。“孩子的饭量一直很好,从小就有点偏胖,还特别爱吃零食。”小明的妈妈想着,10多岁的孩子正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吃多一点也没关系,但近一个月,小明总是喊着口干,喝很多水也不解渴,还觉得乏倦无力。近日,小明这些症状明显加重。想到小明爷爷患有糖尿病,小明妈妈才觉得有点不对劲,便在家给小明查了血糖,结果发现孩子血糖“爆表”:空腹血糖波动在10~15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14~20mmol/l。小明妈妈赶紧带孩子到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接诊的汪燕燕介绍,“我们给孩子完善了相关检查,中医诊断为消渴病,脾虚湿阻证;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脂肪肝。我们将孩子收住院后,为他制定了细致的治疗方案:基础治疗为胰岛素泵+二甲双胍;中医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出院后调整为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并口服中药汤剂治疗1个月。经过及时治疗,孩子现停用胰岛素及二甲双胍,间断口服中药汤剂巩固治疗,目前血糖保持在达标范围。”

儿童2型糖尿病

很多是吃出来的

“近年来,受不良的生活和饮食行为习惯影响,儿童肥胖显著增加,伴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近两个月来,我接诊多例上初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发现血糖已经很高了,其中4人需要住院治疗。”汪燕燕介绍。

2型糖尿病与遗传易感性、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而言,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会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这种抵抗会让血糖难以被正常代谢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2型肥胖型的胰岛素抵抗如果能尽早治疗,后期根据血糖胰岛功能情况可能不用胰岛素,甚至停药,关键在于尽早改善生活方式。”汪燕燕提醒。

综合治疗有讲究

饮食调整: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避免过度进食,防止热量摄入过多。

运动治疗:鼓励患儿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抵抗。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儿童或青少年,且每天最高剂量≤2000mg,10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当患儿血糖明显升高、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或经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需要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的种类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等,可根据患儿的血糖特点和生活规律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和给药方案。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型糖尿病,方法丰富多样且注重整体调理。”汪燕燕介绍,可依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辨证治疗,常见的有清热泻火、健脾祛湿、益气养阴等治法;针灸治疗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水平;也可通过揉腹、捏脊、按揉四肢穴位等手法,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脂肪代谢,减轻体重。

饮食调养根据患儿体质搭配食物,如阴虚者食百合、玉竹等滋阴之品,脾虚者可以选择山药、芡实等健脾食物。

吃动平衡很重要

儿童糖尿病预防重于治疗。汪燕燕提醒,提倡平衡膳食,避免能量过多摄入,从小保持理想的体重范围,膳食尽量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首选谷类、蔬菜,其次要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此外,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进食垃圾食品,多饮水,避免喝高糖饮料,积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等。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