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初,人们总会盘点一下去年的年度网络热词。我们整理出了5个关键词,并征集了一些相关故事,来见证大家一整年的经历与情绪。
这些故事中,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掺杂了些许焦虑心情,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做那个愿意记住2024、迎接崭新2025的勇敢的自己。
NO.1
关键词:E人与I人
名词解释:E人和I人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类型,分别代表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E人通常指外向型人格,I人通常指内向型人格。
去年一整年,如果说最红的流行词语,大概就是见面会先问一句“你是E人还是I人?”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着有关E人与I人的测试,网友们纷纷开始测试并对号入座。有关E人和I人的梗以及创作在网络平台上流行,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也成了一个社交方式。这些词的出现,让我们更喜欢探索周围人的喜好,愿意去了解对方的性格。
作为一个I人,程序员张星仿佛找到了一个合理解释,他也曾困惑于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微微局促。不过,因为“E人与I人”的出现,他仿佛更明白了自己——是个“只喜欢与少数人建立深层次联系,不太善于在大型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己的人”。
而市民王一帆作为一个E人,他却觉得没有纯粹的I人或E人,只是平日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有时E人也会有比较紧张的情绪出现,“这些热词的流行,说明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世界,更愿意探索关系与内在,也希望被他人看见。”王一帆说。
NO.2
关键词:偷感很重
名词解释:偷感,就是卸下伪装,释放内耗。毕竟“偷着乐”才是真快乐,但偷感不等于逃避。
从去年到今年,“偷感很重”这个词莫名就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很多人拿这个词创作短视频且乐此不疲。
为什么这个词这么火?有人说,是因为偷感是很典型的互联网词汇,直接把动词代替形容词很有画面感,直击共鸣点;也有人说,偷感很重呼唤出如今年轻人身上的一种特质,那就是社恐,他们不希望被注视,默默躲着,害怕上台发言。
插画师王杨觉得,这个词并非贬义,而是指人们在某些场合,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会有种扭扭捏捏不自在的不安全感。“这个词太真实了,其实也从某种层面说明,在短视频创作领域,越真实越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王杨说。
NO.3
关键词:Passion
很多人发现,当自己对工作、感情有点灰心时,passion这个词总能在某一时刻重新点燃自己。
英语教师王家庆是天津人,自从在银川安家后,他和父母聚少离多。2024年,他觉得自己做的最“passion”的一件事,就是终于决定把远在天津的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承担起责任,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安度晚年。银川人橙路(化名)觉得,自己做的最“passion”的一件事,是去年夏天和球友们参加了全国女子棒球比赛,并获得了第四名,“我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真的很passion。”
名词解释:去年迅速流行开的词语,起源于脱口秀演员付航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吼着“passion”(激情),让每个人都觉得“很燃”。这个词强调无论面对何种人生境遇,都要保持热爱,勇往直前。
NO.4
关键词:短逃离
名词解释:这是去年火遍都市打工人的一句热词,对感到倦怠的年轻人来说,短逃离是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逃离,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浓缩而尽兴的瞬间。
2024年,很多都市打工人都喜欢上了户外撒野、公园抱树以及午休散步。“短逃离”这个词最具象化的表达,大概就是“公园20分钟效应”,“公园20分钟效应”源自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种简单的与自然的接触,有助于我们从日常的压力中恢复过来。
办公室文员黄茗从去年起就开始养成午间散步的习惯,去单位楼下的公园,看看植物。“别说,这样的方式挺治愈的,在这里的植物没有定性的KPI,生长得很慢,我的眼睛会随着鸟在天空巡游,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负面情绪也跟着消失,让我继续保持热情。”
NO.5
关键词:又幸福了
名词解释:适用于所有“小题大作”的幸福瞬间。
去年,朋友圈和网络平台上时不时就会出现“家人们,谁懂啊,又幸福了”这样的词汇。仔细看过去,好像都是身边发生的小事,比如,收到一个小礼物、喝了一杯自己最爱的奶茶、今天不用加班……
黄铭说,不可否认,如今年轻人的压力值要比以前大,更容易陷入到焦虑的情绪和生活状态里,因此也更需要这些“看上去小题大做,但能让自己幸福”的瞬间,说出来,或发发朋友圈,都会让身心得到放松与治愈。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