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作为名词用,是指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不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敲鼓是传统的春节习俗,敲起鼓来过新春,打起鼓来庆丰年……欢快的鼓声中,热闹、喜庆的氛围一下子浓郁起来。春节在即,本辑“字言字语”就让我们跟随银川古汉字研究者张鑫华,一起了解一下“鼓”“丰(豐)”等字的故事。
“鼓”的起源与演变
张鑫华介绍,鼓的起源,据考证可能与古人敲击空心树干或古陶器的行为有关。最初,它可能只是人们用于娱乐的简单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逐渐扩展,在战争、祭祀和礼教活动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周礼·卷四十·挥人》记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古人认为,雷声是雷神击天鼓而来,惊蛰之日,蛰虫复苏,此时为鼓蒙上鼓皮,击鼓以应和天上的雷声,既有着驱邪的寓意,也是顺应天时、传承传统习俗的体现。
从汉字的演变来看,“鼓”的名词义与动词义最初由不同的汉字代表。卜辞中,“鼓”多写作“壴”,甲骨文的“壴”像是上面插有羽饰,下有底座的圆鼓形,其本义就是鼓。《说文》中提到:“壴,陈乐立而上见也。”表明这是一种竖立起来的鼓。秦朝以后,“壴”不再单独作为名词使用,而是成为了部首,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动词的“鼓”。
“鼓”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壴,从攴,攴亦声,就像手持棒槌击鼓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击鼓,后来引申出了进攻、击打、敲击、开启、振动、摇动、凸起、涨大等丰富的含义。《说文》对“鼓”的解释为:“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这里将鼓与春分时节万物萌动的状态相联系,形象地展现了鼓在古人心中与自然变化的紧密关联。
诗词与战争中的“鼓”
在古代的诗词中,“鼓”也有着多样的含义。如《诗·小雅·常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小雅·鼓钟》里的“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以及《诗·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些诗句中的“鼓”指的是击打其他乐器的样子,而非单纯的击鼓行为。“而在《诗·商颂·那》的‘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诗·小雅·甫田》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中,‘鼓’则明确是指祭祀活动中击鼓的行为,体现了鼓在祭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张鑫华说。
不仅如此,鼓在古代战争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了黄帝以夔牛皮为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的故事,后来《黄帝内经》补充说是九天玄女为黄帝制夔牛鼓八十面,威力巨大。在古代战争中,鼓是指挥军队行动的重要工具。《国语·晋语》曰:“三军之心在此车也,其耳目在于旗鼓。车无退表,鼓无退声。”表明鼓在战争中起到激励士气、统一行动的作用。不过,早期战争中击鼓的用途较为复杂,《周礼·夏官·大司马》有“乃鼓退,鸣铙且却”的记载,说明因击鼓点数和节奏不同,确实存在击鼓退兵的情况,且击鼓退兵时会同时鸣金,以指挥士卒有序撤退。到了后来,《荀子·议兵》中“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简单方式,更便于士卒分辨,在战争中被广泛采用。
击鼓的盲人乐师
说到鼓字,这里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字——瞽。
张鑫华介绍,《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孔颖达《正义》云:“礼有救日之法,于是瞽人乐官进鼓而击之。”意思是,日食出现,人们击鼓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以“救日”,这里的“瞽人”是盲人的意思。
“‘瞽’是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是指盲人。”张鑫华说,《尚书·夏书·胤征》云:“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庄子·逍遥游》中则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成玄英疏:“瞽者,谓眼无眹缝,冥冥如鼓皮也。”《诗·周颂·有瞽》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其注云:“目无明则耳聪,使为乐师,名之曰瞽,因所掌而命名也。”意思是说人在眼睛失明后,听力会格外灵敏,因此会用盲人作为乐师来击鼓,了解了这一点,也对理解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丰”的合并字“豐”的释义有所帮助。
与“鼓”密切相关的“豐”
“丰”也是一个与“鼓”有着密切关联的汉字。张鑫华介绍,“丰”的合并字“豐”,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壴,从亡。对此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商朝人祭有关,但从“瞽”(盲人乐师)给人们的启示来看,从亡或许代表的是盲人乐师。还有一些甲骨文和金文的“豐”不从亡,而是从壴,从双木、双丰或双玉的结构,有观点认为这表示宏大的鼓声。它的本义与鼓相关,后来引申为大、增大、富饶、丰足、兴盛、茂盛等义。
张鑫华说,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豐”常常与丰收、富足等美好寓意联系在一起。《诗·小雅·无羊》中的“众维鱼矣,实维豐年” ,《诗·商颂·烈祖》里的“自天降康,豐年穰穰” ,以及《诗·周颂·豐年》中的“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都表达了古人对丰收年景的期盼与赞美。在《仪礼·公食大夫礼》中“饮酒实于觯,加于豐” ,这里的“豐”也体现出一种丰盛、充足的意味。
“《说文》中对‘豐’的解释为‘豐,豆之豐满者也,从豆,象形’,然而这是基于小篆象形得出的错误结论。”张鑫华说,实际上,“豐”是从“壴”的结构,与鼓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含有“豆”的结构。这与许慎对“礼”的古字“豊”的解释存在相同的错误,“豊”同样是从“壴”,与鼓相关,而非从“豆”。
“鼓”与“丰”这两个字,一个贯穿于古人的战争、祭祀与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一个承载着古人对丰收、富足的美好向往。它们在文字的历史长河中虽不断演变,但所蕴含的文化与意义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窗口 。
记者 吴璇
本文汉字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