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不仅仅是喜庆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逛集市、剪窗花、做美食、看社火、赏花灯……这些传统年俗不仅凝聚着民族特色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新年愿望。
赶大集 忆乡愁
赶大集、备年货,这股年俗风在乡镇集市已经拉开了序幕。
走进贺兰县金贵镇传统大集,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集市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们精心挑选着寓意吉祥的年货。金贵大集不仅货品齐全,更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金贵镇村民李大勇一大早就到了集市,他说:“赶集是我们老一辈的传统,一过腊八,每逢一四七开集的日子,我们都会来到集市上,开始置办年货。”
逛大集的群众不仅来自周边乡镇,还有来自市区的居民,他们特意来到金贵大集,感受这种独特的乡村氛围。“好吃好看又好玩,赶大集真是太有意思了。”银川市民张乐乐说,她带着孩子前来赶集,不仅品尝了特色美食,还置办了心仪的年货,满载而归。
在丰登镇集市上,除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外,一系列充满年味的特色项目也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一抹浓郁的喜庆色彩。来自银川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神情专注、挥毫泼墨,手中的毛笔带着新春的祝福,在宣纸上翩翩起舞,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一个个笔力遒劲的“福”字跃然纸上,拿到“福”字的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聚焦非遗文化 传承浓浓年味
将传统年俗与现代元素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不仅能吸引消费者,更能让年味儿更生动。在银川,各种年俗创新活动,让传统年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空间,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春佳节,社火表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传统年俗,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并将社火表演俗称为“耍社火”“闹社火”。锣鼓喧天耍社火,丰富而精彩的社火表演把人们喜庆丰收、期盼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浓浓的年味,也是传承已久的年俗。新年里,只要听闻有阵阵锣鼓声传来,小孩们奔走相告,大人们心领神会,大家纷纷走出家门闻声赶去,赴一场“社火”之约。
1月12日起,我市组织高跷、秧歌、舞龙、舞狮、旱船、锣鼓、武术等社火项目初赛;1月21日起,社火复赛在金凤区悠阅城、永宁县闽宁镇、兴庆区海宝公园进行;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将精选全市优秀社火队进行决赛暨巡游展演。经久不衰的社火表演,让热闹纷呈的新春年味十足。
“过大年,赶大集,唱大戏”是银川人过年的重要习俗。秦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银川市实验秦腔剧团开展“一元剧场”“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演出,让秦腔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在保护与传承中绚烂绽放。
以往一到春节,无数游客奔赴“中国灯城”四川自贡,只为一睹如梦如幻的灯彩世界。如今在银川,首届银川花博园山海灯会点亮新春之夜。1月22日(农历小年),2025银川老城首届海宝福灯会正式启动,通过精美的花灯展示、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同时,依托“在宁夏 非遗过大年”主题,银川市还组织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在线下,引导非遗文创产品深入各大商圈、各文化广场开展传统戏曲、歌舞表演、“福蛇共舞·欢庆新春游”巡游、“灵蛇呈祥·非遗庆春展”非遗作品展示、国潮养生堂等非遗互动体验活动。在线上,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将分散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开展以“传承匠心非遗 共品年味文化”为主题的银川线上非遗年货节,让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
守住仪式感
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一进腊月门儿,人们就会进行各种仪式感满满和寓意美好的庆祝活动,在日积月累中便形成了各种年俗文化。年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也让年味儿更加生动。
左手持红纸,右手握剪刀,65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聚精会神,沉浸在创作之中。约半个小时后,一幅惟妙惟肖的《灵蛇献瑞》剪纸作品呈现眼前。“最近我天天都在剪各种各样的蛇年生肖,用剪纸表达新春祝福。”伏兆娥说,“剪纸在宁夏民间俗称窗花、贴花。而在民间所进行的剪纸活动也被称作‘铰窗花’,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红红的窗花就是村庄里最有年味儿的风景。”
“年”是儿时的糖果甜香,是归家游子的乡愁。在银川,油香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家常美食,承载着儿时的温暖记忆与浓厚乡情。
1月18日,走进金凤区逸馨苑社区张海林的家,温暖的屋内,揉面、调味、油炸……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每一道工序都饱含匠心,伴随着热油的“滋滋”声,一张张金黄酥脆、香气扑鼻的油香新鲜出炉。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软糯完美融合,浓郁的面香裹挟着调料的独特风味在舌尖散开,家人共享的美味让春节充满欢乐与温情。
“二十四扫除日,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张海林一边揉着面一边说,“年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诸如除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都是必备的过年‘仪式感’,已成为大家永恒不变的共同记忆。”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