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养生方法。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介绍,在9种体质中,平和质为健康状态,其它几种体质都是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称偏颇体质。体质偏颇的人群,通过调养可减少身体不适,预防该体质多发的疾病。针对9种不同体质,吴晓晶医生从饮食调养、心理调摄、生活起居、中医干预等方面介绍了具体的调理方法。
气虚质
心理调摄: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别人交谈、沟通。
饮食调养:可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粳米、小米、胡萝卜、山药、红薯、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生活起居: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
运动保健: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丸。穴位保健可艾灸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
阳虚质
心理调摄:多与别人交谈、沟通。平时可多听一些激扬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治悲忧和惊恐。
饮食调养: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葱、栗子、虾等甘温益气之品。少食黄瓜、柿子、冬瓜、藕、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生活起居:秋冬注意保暖。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保暖。
运动保健: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金匮肾气丸,慎用凉性的药物,以免损伤阳气。推荐摩擦腰肾法:以两手平掌的鱼际、掌根,上下左右摩擦两侧腰骶部,每次15分钟,每天2次。
阴虚质
心理调摄:平时宜克制情绪。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抒情的音乐,防止恼怒。
饮食调养:可多食荸荠、芝麻、百合、燕窝、银耳、木耳、番茄、葡萄、香蕉、梨、甘蔗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等性温燥烈之品。
生活起居: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
运动保健:阴虚体质的老年人应保证每天半小时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
中医干预: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日常可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三阴交和太溪穴。
平和质
心理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饮食调养:日常饮食宜清淡,不偏食。
生活起居:坚持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不要过度劳累。
运动保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日进行半小时~1小时的有氧运动。
中医干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
痰湿质
心理调摄:保持心情平和,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饮食调养:少食肥肉及甜、黏、腻的食物。可多食具有健脾、化痰、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菌类、紫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等。
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经常晒太阳。
运动保健:痰湿体质人群因形体肥胖,易于困倦,故应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平胃散、二陈汤,同时在临床用药中可加用健脾的药物。穴位保健可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丰隆穴、水道穴。
心理调摄:克制过激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饮食调养:应多吃甘寒、甘平、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赤小豆、绿豆、冬瓜、藕、西瓜。少食甘甜饮料以及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
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
运动保健: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等。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甘露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穴位保健可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阴陵泉穴和阳陵泉穴。
湿热质
血瘀质
心理调摄:可多听一些抒情柔缓的音乐,防止郁闷不乐而致气行不畅。
饮食调养:可多食具有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黑豆、黄豆、香菇、海藻、海带、萝卜、金橘、山楂、玫瑰花。
生活起居:保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以免气机郁滞而致血行不畅。
运动保健: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步行健身法等。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桃红四物汤,在临床用药时可以配用理气活血药物。可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气郁质
心理调摄: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饮食调养:多食小麦、萝卜、金橘、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
生活起居:居住环境应安静,保持有规律的睡眠。
运动保健:应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解除自我封闭的状态。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可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太冲穴和膻中穴,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
特禀质
心理调摄:过敏体质者要学会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体质特点,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鲤鱼、虾、蟹、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生活起居: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致敏原。
运动保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干预:推荐的基本药方为玉屏风散。穴位保健可对对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肾俞穴进行温灸,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