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年关,压岁钱、发红包等关键词就会如期浮出水面,成为热门社会话题。近日,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发文倡议,少发压岁钱、发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让压岁钱回归年俗祝福本真,这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采访,有教育专家指出,社会各界应当积极采取举措,引导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杜绝压岁钱攀比现象,让压岁钱不再“内卷”,回归联络感情、传递祝福的本意。
现象 高额红包让年轻人吃不消
每到春节,“大出血”“压岁钱用光年终奖”等吐槽不绝于耳,发压岁钱成了很多年轻人过年期间的一大苦恼。
过年走亲访友本该是一件喜庆的事,但对于26岁的杨蕾而言却“压力山大”。“家里亲戚多,我一共要给9个孩子包压岁钱,按每人300元算,共计2700元。去年忙活一年,我的年终奖才3000元,发个压岁钱就几乎全都花光了。”杨蕾接受采访时颇为无奈地说,自己没有孩子,压岁钱只出不进,且给少了拿不出手,成了过年的一大负担。
“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来说,每年支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可能无所谓,但作为‘打工人’,特别是刚毕业的00后来说,给小辈发大额压岁钱真的成了新年烦恼。”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刘春莉和杨蕾有着同样的烦恼。她告诉记者,工作第一年,除去房租、水电等日常开销外,自己没有多余的存款,想到过年还要发放压岁钱,自己只好提前 1个月就开始省吃俭用。
“为什么压岁钱越涨越高?”“动辄上千元,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压力很大。”不少90、00后纷纷表示,压岁钱只出不进,再加上逐年上涨的“行情”,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本质 背后是成人之间的攀比
压岁钱水涨船高,离不开现代人互相攀比的心理。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市民给孩子发红包甚至1000元起步。“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成了许多人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
今年36岁的刘静家住兴庆区,但父母和不少亲戚住在贺兰县农村。她记得小时候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大多在20元、50元、60元,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习俗变成一两百元都拿不出手了,逐渐涨至300元、500元,甚至1000元。
“我的孩子收到了别人的红包后,我给对方还礼时总要多一些,每年的这笔支出让我心里不舒服,包红包时都在‘肉疼’,真想找个理由不回老家过年。”刘静半开玩笑道。她曾和父母商量能不能少给一点,比如给一两百元,但是被父母严厉制止,称这样一来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500元是家里的最低标准。“我爸妈都是农民,收入非常微薄,要负担这笔钱更不容易,但老一辈特别注重面子和人情往来。”刘静说。
今年54岁的邓晓林是一名一线产业工人,每个月工资4500元。他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发压岁钱都让他头疼,“从五六十元到一二百元,再到现在三五百元,给10个孩子发完,差不多1个月工资就没了。” 当记者问及为何不降低标准时,邓晓林回复:“大家会进行比较的,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也会聊这事,别人给那么多,你拿少了,不但不好看,还显得你不重视别人。”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瑛介绍,压岁钱又叫“押岁钱”,最初的压岁钱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了除夕“压岁”时,长辈发给晚辈的“福利钱”。“压岁钱标准不断上涨,虽然离不开群众腰包的日渐鼓足,但大家不该被‘人情投资’的攀比之风所绑架,让压岁钱的数额成为衡量亲情和友情的标准。”王瑛说。
回归 让压岁钱体现传统年味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体现的是传统“年味”,传承的是民俗文化,代表着期许和祝愿。压岁钱的寓意“变了味”,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和检讨。记者看到,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希望过年回家发压岁钱量力而行,而不是被攀比、跟风的风气所“绑架”,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万静认为,压岁钱若变成炫耀财富的工具,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同时,以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长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认知误区,不该将亲情物质化或货币化。“红包越大越有面子”等过度消费的行为,与祝福的寓意、年味的温馨背道而驰。
“畸形的攀比现象,会造成压岁钱和收入不均衡,建议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文明实践、新闻媒体等各类阵地,引导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借鉴推广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宁夏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说。
在王林伶看来,需要适当给压岁钱泼盆冷水,降降温。有送有还,还的时候通常还要多给一些,这样发压岁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压岁钱额度就会持续上涨。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倡导性规范,参照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方法,形成软性约束,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劝导,倡导适度、适可而止。
“给压岁钱的本意就是讨个吉利,大家应量力而行。不能让孩子们没有压岁钱的快乐,但红包金额可以少一些,这样既没压力又喜庆,何乐而不为呢?”王林伶说。
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