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不会自主排便、自主进食,乱爬乱摸…… 熊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咋纠正 2025年02月05日  陈玲

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戒不掉纸尿裤抗拒马桶、边看电视边吃饭、乱抓乱摸乱爬……这些育儿难题您是否也经历过呢?面对宝宝的行为习惯培养难题,奶舅吴斌为您带来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

奶舅吴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民盟宁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攻婴幼儿行为发展研究。因小外甥曼曼是吴斌的第一个研究案例,所以他以“奶舅吴斌”为名,在微博、公众号、B站等社交平台科普婴幼儿行为发展研究成果。代表作有《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制约1~3岁婴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等。

A

自主排便习惯培养

案例

戒掉纸尿裤让她和宝宝不适应

两岁的悠悠(化名)每天依然穿着纸尿裤在家里跑来跑去。妈妈曾不止一次想要为悠悠戒掉纸尿裤,“每次给他脱掉纸尿裤,让他自己学着坐小马桶,他就很排斥,有时还会紧张害怕到身体颤抖。”

有时故意不给孩子穿纸尿裤,孩子却总在不经意间把被子尿湿,悠悠妈每次给孩子换洗裤子和床单被子都很辛苦。悠悠妈自己也好像对纸尿裤产生了依赖:“宝宝穿上纸尿裤的日子,不用每天为洗一盆盆裤子发愁,明显感觉轻松了不少。”

奶舅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纸尿裤障碍案例。幼儿因长时间穿纸尿裤而无法系统观察自己的排便行为,导致其对纸尿裤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如果脱离了纸尿裤,幼儿就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和抗拒行为。

奶舅建议

培养幼儿自主排便能力,需要养育者根据幼儿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训练。

感知世界阶段(一岁半之前):养育者可以先尝试帮幼儿解开纸尿裤,让其观察自己的排尿过程,同时鼓励引导其使用小便器、小马桶,能有效减少幼儿出现纸尿裤障碍的概率。

理解成长阶段(一岁半至两岁半):在这个阶段,养育者要鼓励或要求幼儿主动报告排便需求,让幼儿了解和尝试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最好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小马桶或小便器,增加其参与感和配合程度。

适应未知阶段(两岁半之后):在两岁半之后,幼儿不得不适应商场、公园等大量陌生的环境。养育者在这个阶段可以把排便过程想象成可以互动玩耍的探索冒险游戏,比如带孩子在商场里根据卫生间标识找厕所,鼓励幼儿勇敢适应陌生环境。

如果幼儿在这三个阶段都顺利度过,他们通常就能很好地掌握自主排便的能力。

B

吃饭习惯培养

案例

撵着喂饭,三岁宝宝不会自主进食

银川宝妈王依晨(化名)一直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头疼,“宝宝小时候在奶奶家养成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老人总怕孩子吃不饱,等宝宝会跑了,奶奶就撵着喂饭。”

就这样,宝宝对吃饭的积极性始终不高,还出现了挑食的问题。让一家人担心的是,眼见着宝宝已经三岁了,依然不会自主进食,个头比同龄孩子矮了半头。

王依晨说:“我有时候看着孩子不肯吃饭,心里就急躁,让孩子自己学习拿勺子吃饭,却总是搞得满地、满桌子都是饭菜,我也因为吃饭问题气得想揍他。”

奶舅分析

在有老人的养育环境里,普遍会存在“逆来顺受”的养育策略。这不仅是因为老人的精力、体力有限,还因为跟幼儿博弈的过程会考验人的耐心和变通,这些都是老人较为欠缺的。对老人来说,喂饭是最省心、最可控的方式。这个案例中,宝妈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忍心让孩子体验饥饿感、急躁冲孩子发脾气都是不对的。

奶舅建议

幼儿自主进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2岁以前,而且不同月龄幼儿的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

6~12个月是让幼儿形成认同和养成习惯的最佳阶段。养育者需要在吃饭的时间,把幼儿放在其餐椅上玩耍或观察大家吃饭,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到点吃饭的意识。

12~18个月的幼儿基本具备了自主探索的能力。此时,幼儿经常会把餐桌搞得很脏。为了孩子的成长,养育者需锻炼自己的忍耐程度和变通能力。如果孩子吃饭不够熟练,可以把自主进食拆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比如,鼓励幼儿自己把勺子里的饭吃到嘴里;在幼儿可以熟练拿起填满饭的勺子放到嘴里后,养育者再去教幼儿如何舀饭。

奶舅建议,养育者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谈判引导等方式,调动孩子吃饭的积极性。

C

卫生习惯养成

案例

一岁半宝宝的卫生习惯养成

一岁半的元宝(化名)最近探索欲爆棚,在路边捡石头、在地上抓蚂蚁、在墙上摸纹路,还喜欢时不时在地上爬。只要看到元宝用手揉眼睛、抠鼻子、吃小手,奶奶都会着急忙慌为元宝擦手消毒。

起初,奶奶是坚决阻止元宝乱摸乱爬的,后来在元宝妈妈的一番劝解下,奶奶意识到元宝这个阶段正是用手感知世界的时期,也就不再阻止了。

“现在宝宝自己好像也有了好的卫生习惯,他拿东西吃的时候,会主动要求我们给他洗手擦手。”元宝妈妈说,家里人会经常向元宝科普脏手吃东西拉肚子的故事,元宝虽然控制不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却知道小脏手不能放嘴里、不能揉眼睛。

奶舅分析

这个案例中,养育者在幼儿到处摸、捡东西、户外玩耍时,会及时引导和提醒幼儿需要注意手部卫生,这是值得认可的。

除了口头强调,养育者需要跟小朋友一起观察其小手变脏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养成手脏了要去洗手的意识。案例中幼儿主动要求家长为其擦手洗手,说明幼儿对卫生习惯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奶舅建议

培养幼儿形成注意卫生的习惯和意识,奶舅建议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

●感知世界阶段,在孩子免疫力还不够的时候,应当减少或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耍,避免幼儿误触危险或被传染生病。

●理解成长阶段,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当观察到幼儿出现有卫生“隐患”的行为时,家长应当口头提醒,并上前阻拦,帮助其理解哪些行为是“不好”的。

●适应未知阶段,为幼儿提供易观察可操作的行为措施。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养育者在幼儿触碰物品把手弄脏后,通过和幼儿一起观察手上有没有灰这个简单的判断方式,可以让幼儿慢慢养成洗手的意识和习惯。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