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言语的烙印可能影响一生 别再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 2025年02月05日  王敏

在生活的喧嚣中,有些声音悄然落下,却在心底深处回响。这些声音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源自最亲近的人——我们的父母。有时候父母的话如同烙印,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墙上,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个真实的故事,倾听那些被家长言语暴力影响的孩子的心声,并跟随心理老师一起,寻求心灵的治愈之路。

故事一:害怕被遗弃的恐惧

在34岁林军(化名)的记忆中,有一句话如寒风中的利刃,不断割裂着他——“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是母亲在他童年不听话时常说的口头禅。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场景,我到现在都很清晰,想忘都忘不掉。”林军说,记忆中的那一天,自己过4岁生日,本来是高高兴兴的日子,最后却因为他不想吃青菜被母亲责备,到最后母亲耐心终于耗尽,冷漠地将小小的林军推出了门外。“门关上的那一刻,寒风猛地灌进了我的衣服,冷得刺骨。我抬头想拉住妈妈的衣角,但她甩开我的手,然后吓唬我说,‘你在门外好好想想妈妈是不是为了你好?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从那时开始,就被“种”在了林军的心里。

成年后,林军在银川一家私企做高管,在人际交往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冲突,害怕被拒绝,害怕那句“不要你了”再次在耳边响起。他习惯了迁就他人,甚至在爱情中,他也总是那个默默付出、不敢索取的人。在他的心底,始终有一处角落,藏着童年时的寒冷和孤独。

故事二:始终无法真正自信

小慧(化名)的成长之路,是一条由无数个第一名铺就的道路。她的父亲,总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对她说道:“你考不到第一名,就别叫我爸爸。”每次考试,对小慧来说都是一场战争,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那一次,小慧只考了第二名。她拿着成绩单回到家后,父亲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来得沉重。那一个月,家里仿佛结了冰,父亲没有和小慧说一句话。那种被冷漠对待的痛苦,让小慧觉得自己仿佛被全世界抛弃。

“我今年28岁了,在银川一家企业工作,谈过两次恋爱,谈恋爱的过程对我来说很痛苦,因为总是小心翼翼,总是忍不住讨好对方。我想要把什么都做到最好,这让对方很不舒服,所以最后都分手了。”小慧说,自己现在还是一个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还不错的成就,但她的内心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她总觉得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他人的认可,这让她始终无法真正自信起来。

周雪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关系咨询师

家长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理有潜在伤害

听了上面两位年轻人的讲述,我心里很感慨。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语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深远而微妙。所以今天,我想与大家深入探讨低龄儿童的心理需求,以及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潜在伤害。

在低龄儿童的世界里,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构成了心理健康的基石。这些需求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安全感,是孩子对世界的最初信任。他们需要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在等待他们。归属感,则是孩子对家庭的依赖,他们渴望成为家庭的一部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接纳。而自尊感,是孩子自我认同的起点,他们通过成人的肯定来认识自己,建立起自信。

然而,家长的语言暴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摧毁了儿童这些心理需求的基石。尤其是对3岁左右的儿童,语言暴力的伤害可能会影响一生。家长们可能认为,孩子还小,一句简单的威胁或玩笑无关紧要。但事实上,这些话语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抛弃。

我遇到过许多案例,孩子们虽然记不住具体的事件,但他们记得父母的话曾经带给自己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感觉如同影子,长期跟随他们,形成心理阴影。

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以下是周雪莉在咨询过程中总结的几种常见儿童心理问题。

01

安全感缺失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听到“不要你了”“把你送人”等话语,他们会开始怀疑爱的无条件性。这种安全感的缺失,让他们在成年后难以建立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总是担心会被遗弃,无法真正信任他人。

02

自我价值感低下

当孩子被告知“你不够好”“你总是错的”,他们开始内化这些负面信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好的事物。这种自我价值感的低下,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却始终无法自我肯定。

03

恐惧和焦虑的困扰

孩子害怕犯错,害怕引起家长的不满,这种恐惧会演变成一种持续的焦虑。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分谨慎,不敢尝试新事物,或者在面对挑战时选择逃避。

在分析了这些心理问题后,周雪莉想强调的是,家长的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还是塑造孩子世界观和心理结构的画笔,“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意识到言语的力量,并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