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安万 传奇背后是对秦腔的挚爱 2025年02月07日  李振文

春节前夕,吴忠红寺堡寒风凛冽,而甘肃安万秦腔剧院的到来使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火”了起来,暖了起来。上万的秦腔爱好者和群众从四面八方赶到戏台前,只为一睹咱老百姓热爱的“安万秦腔”,只为感受万人吼“潼关”的壮举。这个冬天,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着实让大众眼中的“小众戏”成为老少热衷的文化大餐。为此,记者特地走进红寺堡,走近这位被广大戏迷称为“西北的秦腔王”,去了解和挖掘安万的传奇故事。

初次上台 赢得观众喝彩

见到安万团长时,他一身疲惫,但和他一谈起秦腔时,他立刻打起了精神,向记者介绍起秦腔。当被问及是怎么爱上秦腔时,安万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小时候因为自己脸上长了血管瘤,别的小伙伴都对我另眼相看,我内心很孤独甚至有些自卑,上完小学五年级便辍学了。”安万介绍说,9岁时村里唱大戏,那时候他并不懂秦腔,就站在台下看戏,这时候他的一个舅爷爷叫他,说“你上来,我给你化个妆,你在台上去耍一下。”就这样,他上了台,在台上翻滚,赢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掌声。由于他有一定的武术基本功,这次上台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时,年幼的安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发现,只要自己化了妆,就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一样不再被人歧视,只要上舞台唱秦腔,就有人给他鼓掌,自己就和正常人一样了。

离家学戏 直播传承戏曲文化

渐渐地,安万从追求由舞台而来的自信,逐渐转变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13岁那年,由于害怕家里人不同意,他悄悄跟上剧团走了。两年以后回来,他发现母亲的头发白了,母亲说是想他想白了,这令他既惭愧又心疼。最后,家里人答应让他跟着剧团去唱戏。由于自己的长相不出众,在剧团里只能打扫卫生和做一些杂务。他说自己第一次唱戏时,刚一上台,他一嗓子吼去竟把音响烧了,全场掌声雷动,两个团长高兴地站在幕侧,剧团所有人对他的看法都改变了。

秦腔改变了他的处境和状况,然而脸上病情的恶化让他只能在后台打鼓,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40多天,期间甚至想到过轻生。直到后来,他接触到直播,开始尝试在快手上露半个脸直播。第一次直播时他的直播间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妹妹,一个是他的妻子。慢慢地,他开始讲戏,他发现只要一讲戏直播间人就多起来,他还时不时地唱一段,直播间里的人就更多了。有个热心粉丝告诉他,他的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可以治疗。在粉丝的捐助下,他到该院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秦腔已经渗透到了他的骨子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努力之下,安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有了100多个演员。

万人合唱 炽热情怀带火秦腔

“秦腔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算是‘小众文化’,传承古老的秦腔是一种使命。”安万说,秦腔作为国家文化的珍宝必须得到年轻人的热爱,才能扎根新时代,传承下去。

安万说,秦腔是唱给老百姓听的,在演唱中决不能偷懒,他要求自己和演员,有十分力就要使出十力。在他的心目中,秦腔大于一切,他是用生命在演唱。在采访中安万说,第一次万人大合唱“潼关”就是从红寺堡开始的,当时他在台上唱发现台下也有不少观众会唱,他就邀请大家一起来唱,这就有了万人唱潼关的雏形。当被问到聘请为红寺堡助农大使,安万说:“我会把红寺堡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句朴素的话语表达的正是安万内心最诚挚的谢意。

对于安万和他的秦腔团队来说,也许未来的路途并不平坦,但因为有了一种深沉而炽热的情怀,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无畏风雨,砥砺前行。

记者 李振文

特邀撰稿人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