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手工织布人翁德春 一场经纬的舞蹈,暖了生活 2025年02月07日  王敏

■讲述人:翁德春■职业:手工织布技艺非遗传承人■采访时间:2025年2月5日■采访地点:银川

■编者按——

往前推上四五十年,手工织布还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家常事,是当时妇女必备的手工技术之一。如今,这一技艺的日常实用功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它并没被人们遗忘,而是以另一种“身份”存在于你我身边——手艺人翁德春便是这技艺的一位坚守者,作为手工织布技艺非遗传承人,她用双手和一台老旧的织布机,编织着自己的生活,也织出了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与记忆。

A

童年的梭声

1965年,我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一个村庄,那里的土地孕育了我,也见证了我与织布的故事。

童年,对于我来说,就是在母亲的织布机旁,听着梭子穿梭的声音,感受着手工织布的节奏。那时,我还只是个孩子,但织布的艰辛与美丽,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看见妈妈对织布的热爱,对她而言,织布远不止是一门技艺,它是我们一家人维持生计的方式,更是妈妈表达情感的一个途径。每每有人夸赞妈妈织布织得好,织出来的床单花色好看、颜色搭配舒服,她就特别高兴。

每次卖了织好的布,妈妈就会又买回棉花,继续织新的布匹,长大后我才知道,复杂的72道织布的工序,从轧花、弹花,到纺线、打线,再到浆染、沌线,每一步都是对耐心和细心的考验,也是对美的追求。

从十几岁开始,我也上手学着妈妈的样子织布,让妈妈没想到的是,我上手就像学了很久似的,其他人要对照着花样才能织,但我听着别人说想要的样子,摸索着就能直接织出来。别人说我有天赋,其实这都是我天天看着妈妈织布,潜移默化学会的。

2003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一家五口,带着对未来的期盼,也带着我们心爱的织布机,从老家来到了宁夏银川的镇北堡新华三组。那里成为了我们新的家,也开启了我织布生涯的新篇章。

B

经纬交织的温暖

自从少年时代起,我便跟随母亲的脚步,踏入了一个由经纬线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织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它更像是一场魔法,将一朵朵柔软的棉花,变幻成一幅幅细腻的布匹。

用手操作着纺线车,小心翼翼地将棉花一点点转化为线,那个过程,仿佛是在和时间对话,每一圈线的诞生,都是耐心与细心的见证——将线穗绕在工具上,形成一串串精致的线绺,再用络子将线绕得井井有条;之后就进入到经线的步骤,这时就需要精心计算每一根线的位置,将它们编织成一幅有序的画卷;在整经的过程中,需要为布匹描绘骨架,每一根线都必须排列得恰到好处,以确保织出的布匹既美观又耐用。掏综的技艺最是考验织布人的细心与技巧。需要将线巧妙地穿入织布机的综片,每一穿一引,都决定了布的纹理和质地。而打纬,则是将线缠成穗状,放入梭子,准备工作就绪,一场经纬的舞蹈即将上演。

坐在织布机前,脚踩踏板,手投梭子,经纬交错间,布匹如同流水般缓缓流出。织好的布,还需经过缩水的洗礼,泡水、晾干,让它们变得更加柔顺、坚韧。最终,将这些布匹裁剪、缝制成一件件衣物和日用品,它们承载着时间的痕迹,诉说着手工艺的温度。

C

织的是文化与传承

2006年,我有幸得到了一个特殊的邀请。当时张贤亮先生看到了我手中织布机的价值,邀请我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内设立了“翁德春织布坊”。这里,不仅是我继续织布生涯的场所,更成为了向世界展示这门古老技艺的窗口。在我的工作室里,我手把手地传授着技艺,女儿、儿媳和徒弟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织布技艺的热爱,这让我很是欣慰。不过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来自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他们会围在织布机旁,眼神中闪烁着好奇和惊叹。我会耐心地一一解释,从经线的排列到整经的梳理,从掏综的巧妙到打纬的节奏,每一道工序都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女孩驻足良久,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对我说:“阿姨,您织的不只是布,是历史,是文化,是传承。”她的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房,也坚定了我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织布步骤:

选棉,轧棉,弹棉,卷棉,纺线,绕线,浆线,晾线,络线,穿综,整经,穿筘,装机,织造,修剪,成品整理

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