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银川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银川市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渔业发展路子,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引导发展水产养殖名特优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精耕细作、孜孜耕耘,全市适水产业发展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A
创新种养模式 带动农民增收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鲜活水产品集散地,银川市既是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等邻近省区水产品输出地,也是湖北、辽宁、天津等多个省市区的水产品输入地,流通领域产值5.7亿元,占渔业经济总量的28%,稳步踏上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08万亩,占全区的29%,水产品产量8.2万吨,占全区的45%,较去年同比增加3.8%。
每逢夏日,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26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鱼虾雀跃,鸭子在稻田间闲游,泥鳅松动着禾苗下方的泥土,呈现出一副和谐悠然的自然景象。“稻渔空间里水稻、鱼、鸭、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谐共存,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产,不浪费一滴黄河水。”稻渔空间相关负责人赵凯说,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园区每年节水40%以上,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还额外增加了鱼虾蟹等水产收入。
据介绍,稻渔空间应用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的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变,水稻产量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高密度鱼池、高标准稻田、深水环沟等基础设施,实验示范智能化低碳高效养殖、稻渔水循环生态立体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让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用养鱼产生的富营养水种稻,用稻田净化后的水养鱼、养蟹等,构建了“1+X”稻渔种养新模式。
正值冬季,兴庆区掌政镇碱富桥村的光伏鱼菜公园内,光伏板架在棚顶,大棚池塘里的鱼儿自由游弋,一侧采用浮板新技术种植的芹菜和小白菜鲜嫩葱郁。如今,这种光伏鱼菜共生种养模式,已成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据了解,“光伏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于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经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又可作为养殖水循环使用。同时,该模式可利用大棚顶部铺设光伏组件,推动农机与能源完美结合,既解决农业设施用电,又可提供清洁能源,实现“一棚两用”“农光互补”。
稻渔空间、光伏鱼菜公园是我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通过结构优化调整,全市名优水产品产值占比由6%提升为12%,稻渔、鱼菜共生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亩均增效600元以上,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B
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产品附加值
黄河流经银川80多公里,南北贯穿,水势陡然放缓,为银川留下了“塞上湖城”的美誉,也以良好的水质孕育了品质优良的“银川鲤鱼”。2010年,银川鲤鱼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近日,由灵武市金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创建的银川鲤鱼品牌旗舰店正式亮相,为推动我市水产养殖的销售和品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店的鱼都是自己养的,这些鱼经过循环水净水设施停食、透水、‘健身瘦身’处理后,肉质特别好,没有土腥味。因此,在我们店买鱼的顾客也特别多。目前,我们已经和11家餐厅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天能卖出几百斤的鱼。”灵武市金河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道,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该旗舰店采取了店面直销、线上团购、与餐厅及烧烤店签订订单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截至目前,该旗舰店共销售近6万斤鱼。
每年,在银川市各大农产品展销会上,售卖银川鲤鱼的展台都会引来众人围观,其礼盒包装、充气包装的设计简约大气。为了形成品牌效应,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不仅设计了银川鲤鱼LOGO及文创卡片,还拍摄制作了银川鲤鱼宣传片,充分利用各类自媒体宣传媒介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介绍银川鲤鱼,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作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银川鲤鱼有其显著的特点。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科长杨玲玲介绍说:“银川鲤鱼的特点就是肉质紧实、鲜香味美,可清蒸、可红烧、可酱焖、可糖醋,要想实现紧实的肉质和去除土腥味,我们是有秘诀的。”原来,这些商品鱼在被售出前将被放入净水设施池进行10天~15天的停食透水瘦身养殖,以去除土腥味,其间将保持池塘水不间断的流动,让鱼在流水中生活,保证肉质紧实、味道鲜美。
杨玲玲告诉记者,近年来银川市聚焦试验示范工作,应用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选定多家银川鲤鱼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从苗种繁育、鱼种培育、商品鱼生产等过程,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在示范基地研究试验,对生产、流通、追溯等环节梳理分析,修订和完善银川鲤鱼健身瘦身指标参数,制定出《银川鲤鱼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银川鲤鱼养殖技术规程》《银川鲤鱼产品标准》3个团体标准,建立了全产业标准体系,为品牌培育奠定了基础。
去年以来,借助宁夏清银兰生态水产品加工物流中心,日加工鲤鱼、草鱼、鲢鱼等大宗鱼5000斤左右,保障宁夏本地市场的供应,有效提升了常规鱼产品附加值。为提高市场供应能力,6家优质水产品销售门店相继开业,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消费条件。
除了做大做优银川鲤鱼品牌,我市还加强鲈鱼、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河蟹暂养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100亩,新建设施养殖2万平方米,并推进“三鱼一虾一蟹”(即:大黄鱼、鳜鱼、香鱼、斑节对虾、青蟹)技术攻关,引进鳜鱼3.7万尾、香鱼10万尾、斑节对虾30万尾,鳜鱼饲料驯食研究取得突破。
C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渔业转型
“贺兰鲈鱼”是银川市1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如今正朝着特色化、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
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最早引进鲈鱼试验示范养殖的企业之一,每月都有不少人慕名前来交流学习。“银川本地也能繁育鲈鱼苗吗?”“这些复杂的水循环系统是怎么运行的?”“工厂化养殖的成本高吗?”“成鱼品质如何?”面对大家的疑问,该公司负责人王旭军道出其中奥秘。原来,该公司在残渣过滤、有益菌分解等环节应用光催化水处理设备,借助先进技术提升水处理效果,使鱼虾生长速度更快、抗病能力更强、饲料转化率也更高,有力提升了鱼虾品质和产量。“该设备由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同研发,历经7年时间研制成功。”王旭军介绍道。
在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智慧渔业物联网中心,除了能在屏幕上看到各片水域的视频监控,还能纵览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指标,还能回溯分析生长曲线、饲料系数、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等情况,了解投饲量、残饵量、饲料转化率等数据。
“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大食物观’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持续推进良种繁育、绿色养殖、科技创新,加快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联合宁德师范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在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大黄鱼、饲料鳜鱼关键技术攻关,在大黄鱼运输、不同梯度盐碱水试验方面取得成果,通过应用光催化、复合固化微生物技术研发的内循环水养殖设备,饲料鳜鱼养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苗种运输成活率99%,养殖成活率60%,平均体重380克,成活率高于20%的全国水平,实现了100%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D
强化品牌建设 打造渔业强市
2025年,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将紧扣扩量增类的思路,加快渔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转变渔业资源利用方式,实施生态保护型大水面增养殖,加速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建设渔业强市。
“今年,我们将调整生产结构,推广名优品种,做强河蟹产业,紧盯江浙沪高端河蟹市场9月~10月无蟹可卖的窗口期,生产端开展早熟河蟹品种选育和本地化养殖,销售端积极对接诺亚方舟、阳澄湖河蟹生产厂家,通过授权生产、挂牌经营等方式‘借道上市’,逐步叫响‘宁夏大闸蟹’知名度。”杨玲玲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将加快工厂化鳜鱼、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熟化和人员培训,尽快将该领域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果选育大力推广应用名优品种,积极探索发展大黄鱼、青蟹、鳜鱼等优新品种,全方位开发宜渔资源,提高盐碱水土利用效率,着力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
同时,银川市将持续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工厂化集约化设施渔场建设,提高池塘和工厂化集约化养殖的综合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设施装备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计划改造养殖池塘3000亩,新建养殖设施10000平方米,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00亩。
在强化品牌建设方面,我市将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为重点,持续塑强“银川鲤鱼”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的渔业示范基地,有效保障水产品质量。扩大展示推介宣传,提升“清银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水产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元素,讲好渔业品牌故事,提升品牌价值。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