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夏区怀远市场里,有一家名叫“马老三一面食”的面馆,专做符合宁夏人口味的油泼面。凭借着和脸盆一样大的“霸气十足”的面碗,和一打开门就香味四溢的油泼辣子,吸引着来来往往的食客。
A
好好传承父辈的手艺
这家店的店主马小云是一名70后,出生于吴忠,成长于银川。自幼便和面食结下了缘分。他的父母在贺兰县经营的饭馆,是一家有着十几年历史的老店,主营宁夏特色的臊子面、拌面等面食。在父母的经营下,饭馆在当地小有名气,而马小云也在父母的熏陶下,学会了制作面食的手艺。
“父母不仅传授给我制作面食的技巧,更教会我做人和经营生意的道理——要本本分分,用最好的食材,不掺任何不好的东西。”马小云说,这份教诲,如同深深扎根在他心中的种子,在他日后的创业道路上,不断生根发芽。
成年后,马小云卖过羊肉、开过烧烤店、KTV以及农家乐,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面食行业。他发现,自己最热爱的,还是制作和经营面食,因为这里面有他熟悉的味道,更有父母的影子和传承下来的温暖。
B
打造宁夏人的油泼面
一次偶然的西安之行,马小云发现油泼面在当地极为流行,几乎每一家店都以自己独特的油泼辣子面为招牌,吸引着食客。在品尝了多家油泼面后,马小云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宁夏人也爱吃面,为什么不能将西安的油泼面与宁夏本地的口味相结合,打造出属于宁夏人的油泼面呢?
回到宁夏后,马小云便开始了他的创新之旅。他说,要让油泼面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就必须对其进行改良,使其更符合宁夏人的口味。他从最基础的食材入手,对辣椒油、面粉和油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改进。
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他摒弃了一些面馆单纯追求辣味的做法,因此选用本地的辣椒,注重激发辣椒本身的香味。他认为,辣椒的香与辣应该相互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辣,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客品尝到辣椒真正的魅力。在面粉的选择上,他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定了新疆面粉。“新疆小麦由于日照时间长,制作出来的面不仅筋道,而且麦香味浓郁。”他说。油的选择也有讲究,他跑遍了整个银川的调料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对各种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筛选。“最好的是菜籽油,因为菜籽油的燃点均匀,在280度的油温下,能够将辣椒的香味完美地激发出来。如果油温控制不好,或者油的质量不佳,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导致辣椒烤不熟,影响口感。”
确定了食材后,马小云便开始了漫长的口味调试过程。他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各种食材的比例和制作方法,力求达到最佳的口感。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每一次的尝试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终于打造出了自己心目中宁夏风味的油泼面——油香、面香、辣椒香,“三香”俱全。
C
浓浓人情味
马小云的油泼面店开业后,吸引了不少食客。他说,在自己的店里不仅有美味的油泼面,还有浓浓的人情味。
老食客都知道 ,马小云家的面碗特别大 ,还能免费加面。这种大碗的形制,一方面是保留过去乡间人们吃饭原汁原味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拌面时,辣椒等调料不会溅出来。“来到店里,无论你的食量大小,我们都要让你吃得饱饱的。”马小云说,正是这种贴心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六年来,店里积累了不少的回头客。这些顾客中,有老人、年轻人。年轻人中有不少是学生,他们从上学时就开始光顾,毕业后即使离开了银川,回来后也一定会再来吃上一碗油泼面。有些顾客甚至会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来,将这家店推荐给更多的人。
在众多的顾客中,有一位被称为“面汤哥”的顾客,让马小云印象深刻。这位顾客住在“老城”,在德胜工业园区上班,每次来店里都会加两三份面,而且还会将碗里剩的辣椒和配菜就着面汤全部吃完。“他从店里开业就开始光顾,几乎每周六都会准时前来,这份执着和热爱,让我十分感动。”马小云说。
还有一些顾客,从外地看到小红书或者朋友圈的推荐后,专门前来打卡。他们被马小云的油泼面的风味所吸引,也被店里的温暖氛围所感染。
D
继续努力 不断创新
如今,马小云的油泼面店已经在银川开了两家分店。一家位于怀远东路,这里有着老店的浓浓情怀,见证了油泼面店从无到有的历程;另一家是新店,环境更好,还增加了宁夏招牌的臊子面和揪面。
马小云始终牢记父母的教诲,用心经营自己的面馆,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在店里品尝到家的味道。如此,这油泼面就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将来的日子里,马小云希望将这份美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他的美食,他的心意。他也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顾客带来更多美味的面食,续写一份关于美食的故事与传承。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