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燎疳”是故乡的习俗。
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我们迫不及待地扯掉对联。临出门时,接过母亲递上的一大把大粒盐。我们兄妹几个扛着麦秸秆簇拥着向打麦场飞奔而去。打麦场的中央,好大一个柴火堆,这是一家一户抱来的麦秸秆堆积而成的。
打麦场上人声鼎沸,村里人扶老携幼都来了。我们把带来的东西投向柴火堆,点火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火苗升起来了,人们的心里也亮堂了,笑容映着火光。孩子们围着火堆,喊叫着,奔跑着。
火光映照着村里人的脸,脸上写满企盼。在村里,无论是烧柴做饭,还是拢火取暖,火中都不得有污浊之物。由于麦秸易燃,又撒了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火花四溅。
此时的西北大地,土地裸露着。漆黑的夜,让火焰无处藏匿。火焰在不同的村庄惊慌失措地张望着,给夜幕戴上了火红的玛瑙项链。
近处,火苗吐着长长的舌头,携风起舞,火光冲天,染得半边天红彤彤的。火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女人们不失时机地拉起了家常;男人们递上一支烟,讨论今年适宜种的庄稼。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老人慈祥的笑都印在火光里。一堆火把乡土烤热了,乡情更浓了,心更贴近了。
火势逐渐趋于平稳,人们跃跃欲试。男女老幼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准备燎疳了。年轻的,个高的,腿一抬就过去了。年老的,腿脚不便的,抬起一条腿,掠过火头。年龄小的,腿短的,先后退两步,铆足了劲,向前冲去。年龄太小的,由长辈提着胳膊,在火上燎一燎。
等到柴火燃尽,留下一堆火星时,扬花开始了。村里的庄稼把式用铁锨撮起火星边向空中扬,边喊“麦子花”,大家大声附和着,同时眼睛紧紧盯着撒向天空的火星,如果火星明亮耀眼,散落得均匀 ,人们就欢呼起来。如果喊到“玉米花”时,火星暗淡无光,稀稀落落,人们就长长地“唉”一声。
故乡的燎疳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啊!希望是光,能点亮梦想。
□曹吉芳 (宁夏平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