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一场心理沙龙 成为治愈疲惫的“精神自留地” 2025年02月24日  吴璇

每天都有主题沙龙。

温馨的陈设让人放松。

一起交流找回自我。

近日,在兴庆区中房富力城的一间活动室里,十来名素不相识的人围坐成一圈。有人低头摆弄桌上的卡牌,有人专注地画着水彩画,也有人闭眼沉浸在舒缓的音乐中。这是名为“情绪派对”的心理沙龙活动现场。

“以前我们一个月组织一次活动,现在每天都有主题沙龙。”银川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杨丹说。从2023年底开始,一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将心理学融入观影、手工、读书会甚至狼人杀游戏中,为市民打造了一片“精神自留地”。在这里,有人卸下了职场压力,有人找到了退休后的新寄托,更有人在对话中重新认识了自己。

“精神自留地”

活动很丰富

“刚开始我们尝试开展单纯的心理学讲座,但因为内容专业,形式单一,参与者寥寥无几。”杨丹回忆道。直到团队转变思路,把专业知识融进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精神自留地”的活动丰富多彩,几乎没有一天是重样的。每周三的“心灵放映室”,会播放《中国奇谭》《黑镜》等短片,一起观影后,心理咨询师会引导大家讨论角色心理,并将这些感悟与生活相结合。每周四的“行业对话”则邀请瑜伽教练、跨境电商从业者、小学教师等不同职业的嘉宾,分享各自领域与心理学的关联。让参与者通过活动,发现每个行业的日常细节中所蕴藏的心理学智慧,并用这些智慧来反哺自己的工作。周六的“OH卡体验坊”,则通过抽象图案卡牌激发自我觉察。每张卡牌就像一面镜子,让参与者看到被自己忽略的情绪。而在周日的“艺术疗愈”活动中,许多人沉浸在绘画或手工中,“专注创作时,烦恼好像自动消失了。”一位参与者说。

跨越年龄

成为“心灵同路人”

从银川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后台报名数据中可以看出,参与者年龄跨度很大,20多岁刚工作的年轻人在这里探索自我,三四十岁的上班族通过活动缓解压力,而就在最近,一些临近退休的人员也加入进来,想把这里当作开启新生活的起点。“这些临近退休人员的文化水平都很高,也非常关注自身的情绪和成长,尽管即将离开职场,但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依旧是有意义的。”杨丹说。

杨丹还记得,一位经常参加活动的上班族曾感慨:“以前总觉得生活中只有工作和琐事,现在每周来这儿就像充电,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了。”还有临近退休的参与者表示,活动让他们重新找到价值感,让他们感觉到“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

尽管参与者的年龄、职业差异明显,但活动中不同代际的对话常碰撞出火花。讨论“什么是自由”时,年轻人认为“自由是不被算法绑架”,年长者则说“自由是跳广场舞时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这种跨越年龄的交流,让彼此更理解对方的困境与期待。

专业人士控场

小团体是安全密码

与其他社交活动不同,这里的每场沙龙人数严格控制在十人以内。“心理学活动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杨丹解释,如果参与者在分享环节出现情绪波动,活动带领者就需要立刻调整节奏,帮助大家平复心情。

为了保障每一次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所有带领活动的心理咨询师都要经过两年以上团体心理治疗培训,他们掌握着特殊的控场技巧:当有人过度倾诉时,会温和引导;发现参与者走神,便用卡牌或提问拉回注意力。活动室的布置也暗藏巧思——懒人沙发替代硬质座椅,暖色灯光取代冷白光,甚至茶歇点心都选择需要慢慢撕开的独立包装,“这些细节能让人不知不觉放松下来。”杨丹说。

“我们不鼓励参与者私下单独联系。”杨丹强调。她说,曾经有人因为经常在活动中相遇,关系慢慢拉近,就想要在活动场所外进一步接触,但被心理咨询师劝退。“心理沙龙不同于其他活动,需要我们打开自己,和其他人形成情感连接,而深度情感连接需要专业环境护航。这种保护机制是为了让参与者感到安心,就像穿了救生衣学游泳,既敢探索自我,又不怕失控。”杨丹说。

在活动中学会爱自己

截至目前,“精神自留地”活动已经持续组织了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杨丹从许多“常客”的身上,看到了一些微妙变化。一位总坐在角落的参与者,开始主动分享感悟;总抱怨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渐渐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觉察。“有人告诉我,这里是他‘学习爱自己的地方’。”杨丹说。

最令团队触动的是去年年底的“家庭聚会”,20多位参与者围坐畅谈,有人提到通过沙龙戒掉了过去的坏习惯,有人说终于敢于表露自己真正的情绪。在这些参与者看来,这些活动像心理健身房,定期来锻炼,内心就会变得更结实。

“未来,我们还想尝试更多创新形式。”杨丹说,“精神自留地”里的每次活动,都是由银川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心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领域来设置的,活动经过评估后才能开展。“我们有很完善的活动评估体系,每个活动都要在一定期限内接受评估,只有真正质量高、效果好的活动才会被保留下来。”杨丹说,未来的“精神自留地”活动会更加精彩。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