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后,气温缓慢回升,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但乍暖还寒的季节,对老年人的健康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初春气温变化无常,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缠身的老年人来说,哪些疾病容易加重或复发?春天老年人在着装、运动、饮食方面又有哪些讲究?本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吴源为老年朋友带来一份初春保养攻略。
心血管疾病重点防
在冷暖莫测的天气中,老人由于年龄、患有慢病、体质较弱等原因,一些旧疾容易加重或者复发,其中心血管疾病需要重点提防。
初春气温波动大,人体血管收缩、舒张频繁,易导致老人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冠心病反复发作。“冠心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活动后胸闷、胸部烧灼不适,个别患者表现为气短、胸部隐痛等。比较典型的症状是活动以后胸骨后烧灼样的疼痛,休息以后可以缓解,这种叫劳力性心绞痛。也有一些心绞痛,在稳定几个月以后突然发作,我们称之为初发性心绞痛或者复发性心绞痛,往往有不稳定斑块破裂。这个时候风险比较大,应及时就医。”吴源主任介绍。
谨慎预防呼吸道疾病
初春时节,老年人还需提防呼吸道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包括慢阻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对于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建议家中常备指脉氧监测仪,重点关注老年人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如果老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等不适症状,则需要及早就医。”吴源主任举例说,“比如有些慢阻肺老人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错,一旦感冒后,往往导致慢阻肺急性发作,表现为呼吸困难明显、脓性痰增多、痰量增加及咳嗽、气喘加重等。而每一次慢阻肺急性发作后,患者的肺功能大多会进一步急速下降。”
吴源主任还为老人预防呼吸道疾病支招:老人春天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保持室内环境整洁非常重要。每天开窗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勤通风可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进而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还可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一些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如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老人锻炼要量力而行
初春,运动是老年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关键。不过老人在运动过程中,也有几点需要注意,避免健身变“伤身”。
首先,老人运动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初春早晨气温较低,且空气中的污染物尚未完全消散,老人不宜过早外出运动。建议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段时间气温相对较高,阳光充足,能有效避免老人受寒。
其次,老年人体力弱、适应性差,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宜过于激烈。合适的运动量应该以锻炼后略感疲劳、休息一会儿疲劳感消失为宜。年龄越大,锻炼强度增加的速度要越慢一些。“适宜老人的运动项目包括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体质比较好的老年人,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运动时可以选择公园、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吴源主任建议。
另外,老人在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老人春捂要恰到好处
初春时节,冷暖空气时常交锋,时不时还可能来一场“倒春寒”,老人身体机能较弱,稍不留神就可能感冒。因此,春捂也是老人初春要注意的保健要点,不要急着换上轻薄的春装,以免受风寒侵袭。吴源主任建议,老人初春可采用“三层洋葱穿衣法”:在内层穿速干、易排汗的衣物,第二层穿保暖类的衣物,在最外层穿防风的衣物;外出时要戴帽子围巾,来保护肩颈部、关节和头部。
老人春捂虽有益健康,但也应有个度,可别捂过头。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了。
初春饮食有讲究
初春时节,老年人应尽量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时令蔬菜,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帮助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此外,应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在烹饪方式上,建议以蒸、煮、炖为主,便于消化吸收,尤其适合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
另外,老人初春还应避免摄入寒凉的食物,比如冷水、冷饮以及西瓜等寒性水果,更不要随便使用寒凉的中药或者偏方。
晒足太阳强骨骼
春天,老人多晒太阳不仅可以温煦体内阳气,驱除倒春寒,还有生发、助睡眠、强壮骨骼等好处。建议老年人上午9~10点和下午2~4点,在太阳充足的时候去户外晒晒太阳。晒背的时候可以穿薄一点,把外面的厚外套脱了。老人在晒背期间,还需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喝温开水。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