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之际,感冒是常见病。大部分人认为,感冒症状只是发热、鼻塞、流涕等,其实感冒也可能连累耳朵“受伤”。银川市中医医院眼耳鼻喉科沈亚姗医生提醒,如果感冒或者擤鼻后出现听声不清、耳朵闷堵甚至耳痛等不适,要提防是分泌性中耳炎来扰。家长若发现孩子感冒后反应迟钝、抓耳、睡眠易醒等,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到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感冒后听力下降竟是得了这种病
最近,银川市民张女士5岁的女儿童童(化名)得了流感,经过治疗后,孩子烧退了,咳嗽症状也减轻了。但随后,张女士察觉到了孩子的异样。“和她说话时,要重复大声叫唤,她才有反应。”反复追问后张女士才知道,原来孩子感冒时就出现了双耳闷堵的症状,因害怕被父母训斥,一直没说出来。就诊后,经检查,医生判断童童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的积液从哪里来?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主要是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咽鼓管是沟通中耳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它的一端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故称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
咽鼓管咽口像是一个单向阀门,平时是关闭的,只允许中耳内的液体或空气排出,阻止鼻咽的分泌物和细菌等进入鼓室,防止逆行感染。张嘴、唱歌、咀嚼、打哈欠,特别是做吞咽动作时,由于咽肌的收缩,咽鼓管咽口瞬间开放,这时外界空气即可进入或排出鼓室,这样鼓室内、外压力就达到平衡,从而保证中耳传音装置维持正常的活动。
“当患有感冒、急性或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鼻咽癌等疾病,还有腭裂、感染、免疫因素等原因,导致咽鼓管被堵塞或者功能不良时,中耳的内外气压不能保持平衡,中耳内空气被吸收后逐渐形成负压,中耳黏膜渗出积聚于中耳,便形成积液。”沈亚姗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感冒、鼻炎的患者常常会把两个鼻孔同时捏住用力擤,鼻涕擤干净了,但耳朵却出现阻塞感、闷胀感、耳鸣甚至疼痛,情况严重时也会引起中耳炎。
这种耳病
儿童多发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
沈亚姗进一步解释,分泌性中耳炎更容易“盯上”儿童,这与儿童咽鼓管的结构特点有关。“小儿的咽鼓管与成人相比,比较短、宽、平直。另外,小儿的咽鼓管相关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成熟,弹性较差,容易产生中耳负压,从而形成中耳鼓室积液,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常有这些
典型症状
●听力下降。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早期随着头位的改变,鼓室内液体移动,听力可暂时得到改善。随着病程的延长,中耳液体变稠后,听力就不随头位的改变而好转了。有的患儿早期未被发现患有该疾病,造成其对声音反应迟钝、言语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成人患者常常有耳内闭塞感或耳胀,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不适感。
●急性起病时可有耳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耳鸣。当打哈欠、擤鼻、改变头位时,还可出现气过水声,但积液过于黏稠或积液充满鼓室的患者没有此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
怎样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及时治疗很重要。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以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方法:1.使用减充血剂喷鼻或滴鼻,以减轻鼻腔及鼻咽部炎症和水肿,改善和恢复咽鼓管的通气引流;2.使用黏液促排剂:促进咽鼓管和鼻腔黏膜纤毛的运动和运输,促进中耳液体的排出;3.在鼻腔没有炎症和分泌物的时候,可以通过捏鼻鼓气等做咽鼓管吹张,促进咽鼓管的开放。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程时间较久,可采用手术治疗。耳痛时还需要局部消炎治疗。
沈亚姗还提醒说,分泌性中耳炎在发病初期,如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中耳积液可得到有效引流及排出,听力将逐渐得到恢复。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延误治疗,会逐渐造成鼓膜内陷、粘连,还可能造成听骨被吸收破坏、形成胆脂瘤等,这将产生更严重的听力损失和不可逆的病变。
注意这几点可预防
感冒或者鼻炎、鼻窦炎发作时,要及时用药治疗,以减轻鼻部症状,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作机会。
擤鼻涕时不能同时捏住双侧前鼻孔用力擤,可先清理一侧鼻腔分泌物后再清理另一侧。
家长日常需多留意孩子有无听力下降的表现,比如对声音反应迟钝、对他人的呼唤回应较慢、使用电子产品或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音;或者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喜欢挠耳朵、说耳朵里有声音。如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家长需及时带其就医。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