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古法焕新颜 巧手赋新生 宁夏中药材 草药香融入烟火气 2025年03月03日  王敏

从传统到创新,中药材以其不变的本真和悄然的变化,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在孩子们的好奇探索中发芽,在农民的汗水浇灌下生长,在匠人的巧手中焕发新生。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平凡而深刻的足迹,感受中药材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创新。

A

童心探本草

“木生火,火生土!我的五行能量集齐啦!”2月27日这天,在自治区政府机关幼儿园里,5岁的张朵朵(化名)高兴地展示贴满中药材贴纸的游戏卡,周围的小朋友也纷纷举手,为完成了挑战而高兴。

当天,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在幼儿园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岐黄护幼”行动,该所幼儿园3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中,小朋友们在中医专家的带领下进行中医五行游戏、制作中药香囊,还近距离观察感知每种中草药的形态、颜色、气味,了解常见中草药的功效与对症,看着眼前一排排玻璃罐里存放的中药材,孩子们充满好奇,问题不断。

在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吴强的展示下,人参切片在显微镜下显露出年轮般的纹理,薄荷叶在掌心揉搓后散发出清凉气息,还有平时很多听过名字但没有见过“真身”的药材现场露真容,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从2019年开始,我们将‘小郎中体验’特色课堂带到校园,有效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传承了中医药文化,也让孩子们了解了中药材的文化魅力和重要作用,每次活动都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B

沃土育良药

当中医专家们带着中药材走进校园时,宁夏的药农正在为今年的中药材种植做准备。

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再过20天左右,这里将是一片繁忙景象——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松土、起苗作业,一条条色泽亮丽、长度匀称的黄芪苗将被捆扎好种在地里,等到11月丰收季来临时,这方沃土上,将育出良药。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宁夏已形成以隆德、彭阳为核心的中药材种植带,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中药材研究室主任李明介绍,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宁夏境内分布有药用植物1212种、药用动物173种、药用矿物7种;中药资源139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993种。特别是农田中的“杂草型”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中宁枸杞、盐池甘草、盐池麻黄、平罗菟丝子、同心银柴胡、海原小茴香、六盘山膜荚黄芪、柴胡、秦艽以及彭阳山杏、山桃等都是极具宁夏特色的道地中药材。

科技在中草药种植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隆德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独创的“林药间作”模式让中药材与生态修复相得益彰‌。走进位于彭阳古城镇的万亩标准化种植园,可以看见智能滴灌系统正将配比精准的营养液注入土壤,农技员手持光谱仪扫描叶片,“这套数字化管理系统能让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农技员介绍。

而在中宁县徐套乡,每年11月的板蓝根采收现场,采挖机轰鸣着翻开土地,工人们将药材送往全自动清洗分拣线,智能烘房里的热风裹挟着药香,当地村民用“苦药材”酿出“甜日子”‌。

C

古法焕新颜

中药材可以走进药房,也可以走进社区和商圈。

不久前,在银丰社区中医养生市集的茶饮档口前,很多市民排队领取当日份的“节气特调”。杯中琥珀色的液体中翻滚着玫瑰与陈皮,蒸腾的热气里裹着淡淡药香。“立春后喝疏肝理气茶,比咖啡提神,还养生。”市民张凡轻啜一口,转头加入艾草锤制作的长队‌。

这样的场景正在银川多个商圈上演。在中医馆改造的茶饮空间里,年轻人捧着定制茶饮打卡拍照,玻璃罐中陈列着山楂、胎菊、石斛等40余味药材。“我们开发的‘三花解郁饮’成了爆款,每天要补货三次。”一家中医茶饮店主理人展示着智能茶饮机,液晶屏上实时跳动着水温与萃取参数‌。

不仅如此,如今宁夏的中药材正在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去年,宁夏枸杞与福建骏眉红茶联手,科研人员不仅研制出枸杞叶茶,填补了枸杞叶茶行业的空白,还成立了枸杞红茶文化体验馆,让银川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这独特的茶香药韵。‌

D

巧手赋新生

谁说中药材只能“吃吃喝喝”,它们也可以变成时尚单品。

上周五,暮色中的丘山小院人文茶社里,手艺爱好者杨帆和几个闺蜜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尝试,“我们看到在外地,有人把中药材做成饰品,所以也想试试看。”

在她们完成的作品中,有几款耳饰格外引人注目,形似一个大型音符,实际上是用桂皮卷制而成,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既美观又实用。另一款耳饰则用植物的种子搭配片状中药材,造型灵动可爱,仿佛是大自然的音符跳跃在耳畔。

“胖大海、茯苓、大血藤、路路通、木蝴蝶等,这些中药材的材质不易变形,比较适合做饰品。除了造型有趣,关键是有一些药材还能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比如桂皮,做出耳饰来随时能闻到它的香气。”杨帆说,虽然也是刚上手试做,技术上还不成熟,但这样制作的过程却让她很享受,感觉是与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来了一场亲密接触,这让她感动不已。

从田间到茶杯,从实验室到文创饰品,宁夏的中药材正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蜕变。当孩子们能说出十种道地药材时,当药香融入日常烟火时,文化传承便有了最坚实的土壤。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