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颜值顶流”银脸长尾山雀 2025年03月03日  王敏

初春的六盘山,尚未褪去冬容,海拔1500米的针叶林间,积雪压弯的冷杉枝头忽而掠过一抹灵动的银灰——只见几只银脸长尾山雀穿梭林间,它们修长的尾羽如毛笔般在雪地上空勾勒弧线,充满诗意。有鸟友拍下了它们的身影,让更多人看到了它们脱俗的美。

高山林间的美丽精灵

银脸长尾山雀体长仅12厘米,通体以灰、褐、白三色为主调。其面部银灰色羽毛如覆霜雪,与褐色头顶形成鲜明对比,喉部灰白、胸腹纯白更显素雅‌。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修长的尾羽,褐色羽片边缘镶嵌白色条纹,飞行时宛若一缕拖曳的水墨笔痕‌。

“它们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冬季严寒时,它们会聚集成小群,通过紧密簇拥减少热量流失;觅食时则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主,常倒悬于细枝上搜寻食物‌。”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体重仅约8克的小生灵,可以在零下20℃的寒冷中演绎生命的奇迹——它们将蓬松的羽毛膨胀成球形,以“糯米团子”般的形态锁住体温,甚至能挤进拇指宽的树缝抱团取暖,呼出的白雾在冷杉枝头凝成串串冰晶,与山涧溪流的叮咚声共同谱出冬末春初的变奏曲。

它们的生存智慧远不止于此。当松毛虫在树皮下蠢蠢欲动时,这些“雪山精灵”会以每秒3次的高频振翅悬停空中,尾羽如船舵般精准调转方向,尖喙如手术刀般刺破虫茧‌。

奇特的“合作繁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雀常被赋予诗意。

鲁迅笔下的“张飞鸟”因黑白分明的面纹得名,而银脸长尾山雀是银灰与棕褐交织的羽色,恰似六盘山云雾与红松的写意融合。它们喉部的银斑在显微镜下如细密鳞片,这种结构不仅减少15%的体温流失,更在求偶时折射出金属光泽,绝对是一种特殊的“表白”方式,隐秘又浪漫。

银脸长尾山雀的繁殖季始于每年三月。雌雄鸟共同用苔藓、地衣和动物毛发编织袋状巢穴,多选址于隐蔽的树杈或灌木丛中,外层以蜘蛛丝加固,内衬柔软羽毛‌。“独特的是,未参与繁殖的‘鸟阿姨’会协助育雏,形成‘合作繁殖’现象——这些‘帮手’既参与警戒防卫,又协助喂食幼鸟,展现出高度的群体智慧‌。”郭志宏介绍说,等雏鸟离巢后,仍会跟随亲鸟学习觅食技巧,家族纽带直至次年繁殖季才会逐渐松解‌。‌

记者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