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色的汤汁里仿佛裹着太湖的水汽,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酸甜适口,如今,这道江南名菜——松鼠鱼“游”到了塞上江南。这道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以独特的风味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我们循着香味,走进味悦小馆,看一尾江南鱼如何游过山河岁月,在西北的灶火中焕发光彩。
松鼠鱼的历史渊源
厨房里,主厨余海文手持大勺,将一瓢琥珀色的糖醋汁缓缓浇在炸至金黄的鳜鱼上。随着“滋啦”一声轻响,酥脆的鱼身瞬间绽开如松针,酸甜香气裹挟着热气升腾而起。“这道菜的精髓一看就知道。”余海文说,松鼠鱼的特点在于其形似松鼠,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适口。鱼头微扬,尾巴叉开,鱼身上的花刀在炸制后形如松鼠的绒毛,淋上酸甜可口的酱汁后,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松鼠鱼,这道以刀工繁复、形味俱佳闻名的苏帮名菜,其历史渊源有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其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吴地。《吴越春秋》记载,公子光利用吴王僚对“炙鱼”的嗜好,派专诸学习烹制,成功刺杀吴王僚夺权。这“炙鱼”将鱼身划纹以入味,被视为松鼠鱼的雏形。典故与松鼠鱼的命名虽无直接关联,但它却反映了江南地区早期对鱼类食材的烹饪偏好和精湛的厨艺。
另一说法称,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松鹤楼的名厨以鳜鱼替代传统鲤鱼,创新出“松鼠鱼”的经典形态。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偶遇此菜,见鱼首高昂、鱼尾翘起,淋汁时发出吱吱响声似松鼠鸣叫,当即赐名“松鼠鱼”,从此名扬天下。
“刀工是这道菜的魂。”余海文说。古人用“牡丹花刀”让鱼肉遇热翻卷,既为造型,也求外酥里嫩的口感。
“多一秒就老,少一秒则生”
余海文取出一尾鳜鱼,鱼身银亮如缎。“选鱼最好选重量在一斤二两的,太小难以施展刀工,太大肉质粗糙。”他执刀沿着鱼脊骨割下两片净肉,鱼皮朝下斜刀剞菱形花纹,刀深至皮却不破,再纵切成细条,最后以黄酒、姜汁腌渍去腥。
“最难的是拍粉。”他将鱼肉浸入蛋清,均匀裹上绿豆淀粉,“淀粉厚了发硬,薄了易散,最好是像给鱼穿一层纱衣。”油锅烧至六成热,他拎起鱼尾,将鱼肉朝下浸炸定型,再整鱼入锅,炸至金黄后捞出复炸,鱼身顿时挺立如弓。另一边,他用冰糖、镇江香醋、番茄酱熬制糖醋汁,加入虾仁、笋丁、青豆提鲜,最后勾入一勺热油,汁液瞬间泛起琥珀光泽。
烹制松鼠鱼,最重要的便是刀工。“剞刀角度必须45度,深至鱼皮留1毫米。”余海文用刀背轻敲案板,“老一辈师傅说,这分寸就像做人——太满则溢,不及则废。”他展示一条未炸的鱼身,刀纹细密如梳齿,“只有这样细密,高温下才能炸出蓬松的‘松鼠毛’。”
有了刀工还不够,必须经过油炸才能看出师傅的功力。“头炸定形,油温七成热,复炸的时候油温要高一点,”他舀起一勺热油淋在鱼头上,“鱼头最难熟,要用热油慢沁,以柔克刚。”当鱼身泛起均匀的金棕色时,他迅速起锅,“多一秒就老,少一秒则生。”
厨房的灶台摆着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冰糖、香醋、酱油、番茄酱、淀粉。“酸甜比严格按‘七醋五糖’的比例,镇江醋的醇厚正好中和冰糖的甜腻。”他边说边将热汁泼向鱼身,升腾的蒸汽中,酸甜气息与炸香交融,竟隐隐透出清香。
从吴地水乡到塞上江南
松鼠鱼以其独特的造型、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食客们的喜爱。它不仅成为了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代表菜之一,还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宁夏,人们习惯了牛羊肉的大快朵颐,对鱼的接受相对较晚。但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转变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鱼类美食也逐渐在当地餐饮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松鼠鱼作为一道江南美食,因其独特的造型和酥脆鲜美的味道,很快征服了宁夏人的胃口,成为高档餐厅中的招牌菜。余海文拿来为典礼准备的菜单,一条松鼠鱼占据了一整页,金黄的鱼身非常醒目,明晃晃地诱惑着食客。
“松鼠鱼的造型好看,寓意也好,你看它翘着尾巴,寓意着蒸蒸日上。”余海文说,在婚宴、寿宴等喜庆场合中,这道菜常被作为一道压轴菜推出,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满堂。一条松鼠鱼从吴地水乡到塞上江南,变的是一方水土的滋味融合,不变的是厨师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记者 李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