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族记忆到非遗使命,毛毡制品制作技艺与该项目金凤区级非遗传承人杨梅结下一段奇妙的缘分。在她的手中,古老的毛毡焕发新生,不仅承载着古老的文化记忆,更走进生活,以更时尚的形式出现,被更多人喜爱。在杨梅看来,非遗传承并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运用跨界融合等方式,书写老手艺的新篇章。
从家族记忆到非遗使命
杨梅与毛毡的缘分,始于童年的一段模糊记忆。她的姥爷曾是一名“毡匠”,家中堆满羊毛卷和未成型的毡毯。在杨梅的记忆中,总有姥爷挥汗如雨地弹毛、卷毡的画面,那时空气中浮动的细碎毛絮裹挟着羊膻味,成了她对这项手艺最初的印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土炕被暖气取代,毡毯被化纤制品挤压,老手艺也渐渐无人问津。
但是,命运的安排总是那么奇妙。杨梅一直喜欢编结,并成为了编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在接触非遗的过程中,她意外地了解到毛毡制作也是一种非遗技艺。于是,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那些姥爷擀毡的画面、羊毛在木弓下震颤的嗡鸣声、毡毯上细密如织的纹路,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彼时,银川仍在坚守毛毡制作的仅剩王玉成一人。这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经营着一间传统毡坊。出于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好奇和热爱,杨梅找到他,专门做了一番调查,也正是从那之后,杨梅重新拾起童年的记忆,开始正式学习毛毡制作技艺。
回忆起初次接触这项技艺的情景,杨梅依然记忆犹新。她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这门手艺真的很神奇。羊毛的可塑性很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就能变成结实、耐用、保暖的毡制品,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历史悠久的毛毡制作技艺
毛毡,是人类最早掌握的织物形态之一。土耳其恰塔尔霍尤克遗址出土的毛毡残片,将这项技艺的历史推至八千年前。在中国,《周礼》记载“周官掌皮供为毡”,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时,亦留下“胡地以毡为帐”的记述。游牧民族用羊毛毡搭建帐篷、缝制靴帽,中原匠人则将其改良为床毡、衣饰。至元代,全国毡坊多达两万余家,宁夏因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成为西北毛毡工艺的重镇。
“传统毛毡制作包含13道工序,其中,最考验匠人的当属‘洗羊毛’。”对此,杨梅解释说:“必须选秋季剪下的羊毛。因为春天的羊刚熬过寒冬,毛质干枯;夏天的毛沾满汗渍和油脂;只有秋天的羊毛纤维较长,蓬松柔软。洗毛时需用碱水反复揉搓,将杂质去除干净,这是进行毛毡制作的关键步骤。”
洗好的羊毛经弹毛、铺形、喷水、卷毡、擀压等步骤,最终形成密实坚韧的毛毡。自从开始学习毛毡制作技艺,杨梅突然懂了姥爷,“他不仅仅是在做一张张毛毡毯子,而是在把属于他的风雨和岁月都揉进了羊毛里。”
当古老手艺遇上“戳戳乐”
毛毡制作技艺古老而悠久,传统的毛毡制品厚重实用,却难讨年轻人欢心,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杨梅深知这一点,于是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毛毡制品的种类和样式。
在杨梅正式成为毛毡制作非遗传承人之前,一种名为“羊毛戳戳乐”的手作风靡一时,就是用特制的针具,将一团蓬松的羊毛戳刺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制成钥匙扣、玩偶等小物件,毛茸茸的,很可爱。“擀毡是靠挤压成型,‘戳戳乐’是靠堆积塑形。两者看似相反,其实都依赖羊毛纤维的天然黏合性。”杨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结合点,并开始尝试将擀毡工艺与“戳戳乐”技法融合起来,做创新的设计。
她用羊毛制作基底,再以染色羊毛点缀细节,一只小挂件,需要用针戳刺数万次。“做这个小东西得花四五个小时,但现在的人就爱这种精致感。”她笑道。她做的毛毡钱包、毛毡单肩包、各类挂件、摆件……戳刺工艺看似营造的蓬松质感,实际上非常扎实,就连挂绳连接处都不用胶水,而是由针一下下扎实的。
非遗不是一座孤岛
作为编结技艺传承人,杨梅始终相信“手艺无界限”。在她的工作室里,羊毛与彩绳、面塑工具比邻而居。在她设计制作的生肖挂件上,她尝试用编结技法编织吊绳,缀以毛毡小动物,精致到细节之处。“非遗传承不能‘画地为牢’,编结的韵律、毛毡的质感,甚至其他非遗技艺和材料,都可以结合起来,这才是完整的传统工艺美学。”
这种跨界思维也催生出许多惊喜之作来,比如她为贺兰山岩画风景区设计的毛毡岩羊挂件,就深受游客喜爱。而在她教授的非遗体验课上,学员也可以通过多种材料和技艺,拓宽对非遗的理解。“如果非遗传承是条河,我们既要守护源头活水,也要接纳新支流。”杨梅认为,非遗传承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个项目或某一种技艺,要想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就需要多学多看、不断尝试和创新。在她手中,古老的毛毡不再只是御寒的物品,而是承载文化记忆的当代艺术品。
如今,那些被数万次戳刺定型的羊毛,正以柔软却坚韧的姿态,编织着非遗传承的全新可能。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