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持续火热。这背后,不仅是因为这场科技革命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力迭代,更因它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科技向“新”,到科技向“善”,代表委员为创新喝彩,更深度思考,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让AI发展的指针始终对准民生的刻度。
AI赋能 让政务服务高效有温度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正在深刻重塑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方式。”谈起AI如何赋能政务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分享了丰台区新近开展的创新探索。
就在上个月,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接入DeepSeek,上线“丰小政”数智助手。王少峰介绍,“丰小政”运行半个多月以来,日均使用量约200次,在企业新设、变更、注销业务,小客车及车驾管业务,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等事项中高频使用。
如何推进“AI+政务”持续迭代升级?王少峰说,未来要持续优化大模型与现有政务系统的融合升级,持续推动“丰小政”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更多智能服务应用场景。基于群众关注焦点、企业办事难点,持续优化知识库,建立“用户反馈—语义分析—自动标注—模型迭代”的闭环机制,以日更方式完成知识库的维护和更新。引入基于大模型的虚拟数字人,打造“懂方言、全知道、有温度”的特色政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王少峰说,应促进公共服务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定制”,探索“AI+民生”创新应用,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方面,打造多个创新产品,真正实现技术善治惠民。应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构建城市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交通、环境、应急等场景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决策,真正把技术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
用好“智能大脑” 满足百姓用药新需求
当公众的健康消费需求从“即时购药”转向“长期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白塔寺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总药剂师张海鸥认为,应积极抓住人工智能垂直领域战略发展机遇期,鼓励药师更好掌握、使用AI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体验。
传统药学实践中,药师需要处理繁杂的处方信息、患者病历和药物数据。“AI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药学服务注入了‘智能大脑’。有案例显示,在AI助力的药学服务中,可以更有效发挥药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提高公众用药安全水平。”张海鸥说,比如基于大模型开发和改造的健康档案系统,可以方便患者、药师和医生沟通;通过大数据分析,药师可以即时获得患者历史用药记录及相关健康信息,快速做出更加科学的用药决策。
张海鸥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AI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鼓励企业研发创新AI药学服务产品,引导公众合理利用AI进行用药咨询,推动药学服务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AI在药学服务中该怎么用?能用在哪里?张海鸥认为,首先应明确AI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建立高效的患者—药师—医生三者沟通机制,如用药和健康咨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依从性监测、常见病认知、精准用药等,推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药品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在社区药店、在线药学服务平台等场景推广AI辅助药学服务,提高药师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和机构研发AI药学服务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准入,制定相应的安全、隐私、合规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数据安全。与此同时,引导和培养公众的认知同样重要。
因材施教 构建学生培养新模式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仅是简单工具迭代,而是重塑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看来,人工智能正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也为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她建议,利用AI等新技术搭建“交互—沉浸”式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创造力。
孟艳了解到,当前,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在探索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技术应用程度不均、数字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学生适应性差异等挑战。对此,她建议,推动智能美育平台建设。这一平台应集教学资源、在线互动、作品展示与评价于一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偏好、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同时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和丰富多样的美育资源。
孟艳注意到,各类艺术形式都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数字博物馆、网上美术馆、云音乐厅、云剧场的展览演出,通过“创意创新+技术赋能”实现更广泛触达。“这为美育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她建议,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建沉浸式艺术体验环境,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和兴趣。
变换“打开方式” 让优秀文化广泛触达群众
从音乐制作中算法生成的独特旋律,到文艺创作中采用虚拟现实拍摄技术,再到观演模式变革让优秀文化有更多“打开方式”……科技手段全方位渗透到艺术领域,“AI+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AI等新技术,让京剧艺术可以更广泛触达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以剧院推出的云演播大戏《龙凤呈祥》为例,介绍科技给戏曲艺术带来的变革,该剧以“手机+电脑+投屏+头显”的线上观赏、互动方式,开启了戏曲艺术与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带来的是戏曲观赏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剧场、演员、琴师等多视角、多屏同看,每个观众都能坐C位。
他说,一场演出可以在众多平台上同时播出,覆盖更广的观众群;云导赏、云包厢、云打赏的互动交流与社交模式的引入,建立起新的消费场景和社交场景。“借助AI等新科技,包括京剧在内的剧场艺术不断焕发新魅力。”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