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小修小补”回归,银川开启“近享”模式 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圈出幸福小日子 2025年03月17日  刘旭卓

社区里一个小小的便民阵地,菜刀钝了可以免费磨,拉链坏了可以免费修,还能理发、测血糖;街边一个小小的摊点,既能修自行车,也能配钥匙、换拉链……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小修小补”的服务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也让幸福变得“近在咫尺”。

A

社区里的“邻里幸福站”

“老李,帮我看看这几把刀,实在是钝得不行了,以前也没地方磨,只能麻烦你了。”3月13日,金凤区福通社区“邻里互助站”开展便民服务,一大早,社区老人李凤花就拿来4把菜刀,请志愿者帮忙磨刀。“虽说磨刀是件小事,但却是生活中的‘刚需’。我年纪大了,自己也不会磨刀,社区设置了这个免费磨刀点,真是太方便了。”李凤花高兴地说道。

如今,这样的小屋遍布银川各个社区,为居民提供便利,温暖着每一个人。“便民生活铺”“邻里互助站”“便民服务驿站”……虽然名字不同,但服务内容都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也让银川“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更加细致、贴心。2024年,金凤区将建设便民生活驿站列入当年的民生“十心”实事,驿站由金凤区总工会出资打造,并引进专业人员低偿为周边商户、职工和群众提供理发、缝纫锁边、磨刀、配钥匙、清洗锅底等小微服务。当年计划打造10个便民生活驿站,同时在街边设置33个便民维修点,为居民提供缝纫、修鞋、补胎、磨刀、配钥匙等服务;兴庆区在街道设置了41个便民维修点,让市民随处都能享受“小修小补”;贺兰县则推出了家门口的“小修小补”流动摊点,既充满烟火气,又饱含人情味……

“小修小补”看似微不足道,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感。“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摊点,真的会让人觉得很幸福。”居民张文婷谈起自己给儿子修拉链的经历,“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校服拉链坏了,第二天还得穿。我自己不会修,也不知道哪里有换拉链的地方,正着急时,忽然想起社区有这个摊点,赶紧跑过去,十几分钟就修好了。”张文婷说,对她而言,社区里的这个小摊点,就像是一个温暖小屋。

B

链接资源 能人上阵 便民驿站用处多

“我真没想到冰箱坏了,在社区的便民服务点也能修好。一个小小的服务点,真是‘藏龙卧虎’,能人不少啊!”一位社区居民惊叹道。

“社区便民服务点是一个阵地,我们通过这个阵地链接资源,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能人、达人为居民服务。”福通社区党委书记王丽介绍,在他们社区的“邻里互助站”,不仅有磨剪子、戗菜刀的老师傅,还有精通电器修理的修理工,更有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着力打造“便民服务圈”。“前段时间我们举办的骨密度健康筛查活动,就是链接了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资源,将医院的专家请进来,为居民提供健康检查服务。”王丽说道。

而在西夏区金波路社区,社区通过引入“小积分”机制,撬动邻里资源,充分挖掘“小区达人”,发挥能人力量。目前,金波路社区已有60多名党员群众加入修理、教师、律师、医生等7支达人团队。同时,社区还发动辖区内的绿洲琴行、有所为教育等近40家商铺和培训机构,形成“商居全域生态链”,发挥由商圈商家组成的“商居联盟”作用,激活商铺人气,盘活多方资源。“小修小补”的摊点,逐渐扩展为社区治理的阵地,联动实现了“家门口”议事。居民通过参与闲置物品捐赠、维修互助、环境卫生、文明宣讲等志愿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这个摊点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3月14日,在正源街和南薰西路交会处西北角的金凤区便民维修点修自行车的张女士说道。她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初中三年只要自行车出现问题,都会来这个摊点修理。在银川街头,这样的修理摊点随处可见。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中,银川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指引,从点滴处入手、细微处着眼,免费统一规范门面,并通过租金减免、点位优先、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小修小补”等便民业态向好发展。这不仅精准解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也为手艺精湛的传统手艺人提供了生计保障。

C

15分钟的美好半径

“小修小补”回归生活,是近年来银川市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便利化、智慧化、品质化服务的缩影,也是持续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精细化服务居民的体现。

2021年,银川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2024年,银川市成功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通过多年持续推进建设,如今,银川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幸福生活“近在咫尺”。

走进金凤区七子连湖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步行15分钟半径内覆盖的服务内容。菜场超市、早餐店、便利店、快递站点、公园、医院、学校、银行一应俱全,还有娱乐、健身、养老、政务服务等配套服务。“我早上步行5分钟把孩子送到小区幼儿园,再走5分钟到旁边的华雁湖市场买菜,回来到广场上散散步、跳跳舞,之后再到小区的老年大学上课。中午如果不想做饭,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饭。”3月14日,正在社区老年大学学吹葫芦丝的居民白金凤说,随着“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她感到生活越来越便利,退休后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楼,七子连湖社区引进了0~3岁幼儿托育机构——童萌亲子园。早上10点,社区居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读绘本、讲故事。孩子们有了玩伴,居民之间也变得更加熟络。

近年来,银川市建设了29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市民驿站、邻里中心、卫生服务站,提供托育养老、助餐助洁等个性化服务200余项;引导智慧零售连锁企业进社区,开设便利店近1000家;畅通终端配送网点,建成快递末端服务站点2357家,投放快递柜1150组;建设室外笼式场、水上运动场、滑雪场等体育场地12562个,健身站点248处,健身步道延长至330公里……这些举措满足了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让市民在15分钟的步行半径内,遇见更多美好。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