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守护百年记忆 见证时光传奇 银川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2025年03月19日  陈星彤

古树名木作为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与科研价值。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规范,填补了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在这一背景下,银川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备受关注。那么,银川市究竟有多少古树名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脉络,探访这些岁月的见证者。

宁夏第一槐

名称:001号古树

树龄:245年(三级古树)

栽植时间:1780年

位置:银川市滚钟口景区老君堂前广场

001号古树是银川市树龄最长的槐树,又有宁夏第一槐的美名。树高28.5米,树木雄伟高大、树冠圆满、树姿优美、体态挺拔。

树干上有空洞,目前已进行修补,并用金属支撑进行保护。

古树名木的等级划分

根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和《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即为古树,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

二级古树:树龄300至499年。

三级古树:树龄100至299年。

古树群:3株及以上且成片生长的古树。

重点保护树木:树龄在50至99年的树木,被视为古树的后备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成为城市中苍翠古朴的记忆。

名木: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不受树龄限制,也不分等级。

银川最年长的树

名称:灵武长枣王

树龄:363年(二级古树)

栽植时间:1662年

位置: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

灵武长枣王树高19.2米,树冠圆满、树势开张、枝繁叶茂,丝毫不显“年老”之态,每年开花结果,仍然可以收获100多千克的长枣。树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灵武长枣王”,是“宁夏古树名木保护抢救复壮试点项目”中的试点古树之一。

古树名木现状(截至2023年5月)

总数:10507株

单株古树:27株

古树群:11处,共10468株

名木:12株

灵武市的古树群:主要为枣树,共10437株,占银川市古树名木总株数的99.3%

规模最大的古树群

我市规模最大的古树群分布在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的秦渠两侧及原居民住宅区周边,共有5705株古树,平均树龄为117年,均为枣树(包括灵武长枣和灵武圆枣)。古树的平均树高为13.53米,平均冠幅为6.71米。古树群分布密度较大,目前由专人负责养护,实行挂牌保护,并建立了2个生态小游园。这些古树生长状况良好,能够正常开花结果,为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古树分布点多面广

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孙利鑫告诉记者,古树名木的认定,是由各县(市)区上报相关资料及档案,再由专家通过年轮条取样等技术手段进行鉴定,确保认定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我市的古树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白榆、家桑、刺槐、旱柳、核桃树等树种。在树龄方面,“灵武长枣王”是唯一的二级古树,此外其余26株单株古树均为三级古树,树龄主要集中在100至200年之间。

全市7856株重点保护树木以枣树为主,主要分布在灵武枣博园、志辉源石酒庄、金山林场、观桥苗圃以及城区街道等地。

从普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古树名木生长环境良好。其中,分布在城区、公园、街道、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树木仅占19.17%,而分布在乡村和郊野的占80.83%。“古树的分布点多面广,调查与养护难度较大。”孙利鑫表示。

“一树一策”保护瑰宝

古树名木是时光镌刻的活化石,也是城市记忆的守望者。银川市正以“一树一策”的行动,为这些珍贵资源撰写专属的生命诗篇。

孙利鑫介绍,保护古树需要根据树龄、树种、树势及周边环境综合制定保护方案。例如,针对滚钟口风景区的“宁夏第一槐”、中山公园的桑古树及后备资源树木,通过开挖复壮沟、打通气孔、填补树洞、清除枯枝、防治病虫害、增设支撑等措施,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其恢复树势、健康生长。

目前,通过“一树一策”方案,已成功保护修复了宁夏仁存渡护岸林场的旱柳、灵武东塔镇果园村一队的“灵武长枣王”以及果园村二队的胡桃等古树名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更好地保护灵武枣树古树资源并传承枣文化,2008年,灵武市政府在古树枣树园建立了占地120公顷的“世界枣树博览园”。该园按生态公园标准建设,集园林景观与古树保护于一体。2017年,“枣博园”共鉴定并挂牌2582株枣树古树,铭牌上设计二维码,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了解树木知识的平台。

银川市中山公园管理所所长李志军表示,2020年中山公园对250余株树木进行了逐株调查、确认并挂牌,铭牌上同样设计二维码,游客可通过扫描获取树种、树龄、株高、胸径、冠幅等信息。对于部分树势衰弱、生长不良的树木,公园采取树体吊挂营养液的方式为其补充营养,促进生长。

市林草与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实施,银川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迈入新阶段。通过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传承和弘扬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活文物’将继续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成为城市生态与文化的重要名片。”

记者 陈星彤